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吗?


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吗?


文章图片


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吗?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鱼类在繁殖时 , 将卵排出体外 , 前代对后代就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 , 至于能否成活和安全地生长、发育 , 只有听天由命 。
往往这种生殖方式 , 只有依赖于生产数目巨大的卵 , 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亿粒卵 , 以确保其中一些能受精、孵化、发育 , 直至长成 , 使种群得到继续繁殖 。 但有些种类 , 通常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里 , 只能产数枚、数十枚卵 , 为了保障后代的延续 , 这些鱼往往具有由双亲或其中一方来进行某种程度的保护 , 这种护幼的习性 , 表现在筑巢、守护鱼卵的孵化、照顾幼鱼等 。 今天 , 就来给大家介绍几种会筑巢的“顾家”鱼 。
01
就地取材——水草刺鱼

在生殖期先由雄鱼在溪流的浅水区选择合适地点建造产卵巢 。 雄性刺鱼用嘴衔来眼子菜细茎 , 由自身的肾脏分泌一种透明粘液 , 这种分泌液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遇水或空气就凝成固体 , 借此将衔来的眼子菜细茎粘织成适于产卵的鱼巢 。 在工作中 , 雄性刺鱼不时向着巢游泳并泼水 , 看上去好像是在考验巢的坚固程度 , 经常用自己的身体摩擦这个小床 , 用体侧的粘液来使它们混合 , 这样就变成了水草砖的水泥浆 。 其次 , 用吻伸入水底的砂中 , 衔了满口的沙 , 而散在这个基础上 。 这样反复的工作着 , 一直到小床被压到结实而稳固为止 。



图片来源:Science Source为了考验这个基础的一切材料是否坚固 , 它常用水来灌注 。 完成后的巢 , 是一个中空而略呈圆形的东西 , 它和固定在水草上的一个基础面完全相附合 , 巢的全部再用身体的粘液把它封得很坚固 。 巢里面石膏样的组织 , 需尽可能做得光滑 , 这个小小的建筑家 , 把身体在巢内辗转反侧 , 而把粘液涂上 , 内壁就好像涂了一层坚固的假漆 。
02
【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吗?】土木专家——掘泥筑巢
有的鱼类在泥质底部掘泥筑巢 , 如黄颡(sǎng)鱼、棒花鱼、罗非鱼等 。 黄颡鱼的雄鱼具有营窝的习性 , 在生殖期间 , 雄鱼游到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 8-40 厘米) , 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 , 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鱼巢 , 有的几个在一起 , 也有几十个成群 , 相隔不远而形成穴群 。




图库版权图片 , 不授权转载类似的 , 也有的鱼类在石砾底部筑巢 , 如大麻哈鱼、七鳃鳗、青海湖裸鲤 。 大麻哈鱼到达产卵场后 , 选择环境僻静 , 水质澄清 , 水流湍急 , 水温适中 , 水底为砂砾质的地方 , 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 , 借水流的冲击 , 形成一个直径为 1 米 , 深约 20 厘米的坑 , 这种巢被称为“卧子” 。 雌鱼产卵于卧子内 , 并已尾鳍反复拨动砂砾 , 将卵埋好 。 七鳃鳗的产卵场所类似于大麻哈鱼 , 雄鱼先行到达产卵场后 , 先行选择场地开始筑巢 , 雌鱼随后到达后一同工作 。 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 , 用拖和震的方法使其松散并拖到巢的下游方 , 筑成一推 , 在河底形成一个直径 50-80 厘米 , 呈卵圆形或圆形的凹陷坑 , 这就是它们共同打造的“爱心小屋” 。
03
安全精致——隐蔽巢
有一种小鰕虎鱼能营造精致的隐蔽巢 , 雄鱼先把空贝壳翻转过来 , 使凹面向下 , 然后钻进去用尾鳍把沙扒开 , 形成小室 , 最后挖一条渠道与外界相通 。 沙鳢利用沉水的掩体 , 如蚌类、瓦片或破瓦罐作为产卵的巢穴 。




图片来源:Phys.org
镖鲈的巢也很特殊 , 它选择水中岩石底面与底部石砾之间的空间作为产卵场所 , 这一空间的距离约为 15-25 毫米 , 恰好与背鳍竖直时的鱼体高度一样 , 雄鱼先用肉质球状背鳍棘末端清除岩石底面 , 以便能粘附卵粒 。 许多迷器鱼类(如斗鱼)能营造出最不平凡的巢 , 雄鱼选择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 , 由口吹空气和吐粘液形成小泡 , 无数的小泡粘附在一起 , 形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扁平的浮巢 。
在卵和鱼苗附近护幼的亲鱼 , 不但要守护卵或幼苗 , 驱赶侵犯的敌害 , 有的还要不断清除巢内杂物 , 或激起水流 , 以保持巢中的良好环境 , 甚至把卵搬出巢外 , 进行巢内打扫和修缮 , 与那些生完就跑的鱼相比 , 还真是名副其实的“模范父母”呢!出品|科普中国作者|生命脉动团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