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谍战”中,乌克兰特工如何在短时间内从“溃败”中逆袭?( 四 )


欧美分析人士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更严重:本文前面提到的一些案例已经显示出 , 许多乌克兰间谍和俄罗斯联邦情报局(FSB)存在联系 。 原因何在?直到2014年之前 , 整个乌克兰情报体系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员生于俄罗斯并在莫斯科接受过情报训练 , 他们的故旧都是FSB的特工 。 此外 , 解体前长期担任克格勃乌克兰分支负责人的尼古拉·戈卢什科 , 在乌克兰独立后“携带关键文件”回到莫斯科 , 后来还成为FSB的创建者之一 。 这些文件成为了“勒索和利用乌克兰情报人员的宝贵来源” 。
因而 , 不出意料的是 ,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发生时 , 包括SBU当地分支负责人在内的“超过三分之一当地乌克兰特工”都很快加入俄方阵营 , 摇身一变成为占领当局反间谍部门的员工 。 有分析认为 , 如果不是泽连斯基在2019年以来撤换了SBU原系统内“90%以上的中层官员” , 今年“特别军事行动”之初乌克兰情报网络的“笑话”还会更大 。
乌克兰情报系统的这些问题 , 自2月以来是否得到了解决?可以确定的是 , 如果完全没有得到解决 , 乌方无法取得前述那些战绩 。 究其原因 , 泽连斯基在进入“战时状态”后迅速构建了以基辅乌军统帅部为中心的指挥体系 , 特别是在3月的基里耶夫乌龙事件后 , 乌克兰各情报部门及军方之间的壁垒被完全打通 。 许多细节可以证实这一点:乌军总参谋部能够和情报机构一样发布情报消息;乌方渗透进占领区的间谍小组能和前线乌军直接联络传输情报;在俄罗斯破获的乌克兰情报小组中 , 有不少是乌克兰军方人员组成、但受到情报部门领导的 , 这说明双方在人事上也已经融为一体 。

10月14日是乌克兰“保卫者日” , 基辅举行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 , 强烈的民族情绪激励了更多乌克兰人参与情报工作 。 7月下旬以来 , 乌克兰情报部门公开向南线被占领区居民征集俄军信息 , 包括俄军部署点的地址坐标、交通路网详情、当地同俄方“合作”的乌克兰人的身份信息等 。 有乌克兰学者称 , 在线情报搜集的总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俄罗斯官方宣布破获的乌克兰情报小组中 , 有不少是由“亚速营”等民族主义武装人员组成的 。 很难说他们是否代表了当前乌克兰情报战的主力 , 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腐败、亲俄的乌克兰“老特工”们 。 不过 , 或许正因为缺乏谍战经验 , 这些小组才屡屡被俄方破获 , 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总的来说 , 2月以来的俄乌谍战 , 特别是乌克兰在被占领区的特工活动从“全面溃败”转向“常有斩获” , 颇值得世界各国的情报部门关注 。 我们固然能从改革情报指挥体系、创造性发展情报人员、全民参与情报战等方面总结经验 , 但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再强大的情报技术与战略 , 都需要有民心民意作为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