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食草动物 。 食草动物的数量因为繁殖机制的改变大大增加 , 其实是表面的繁荣 , 因为大多数的食草动物不仅有天敌还有竞争者 , 比如犀牛就会主动的驱赶来到自己领地觅食的水牛 , 当其中一种的数量增加后 , 必然会侵占其他同生态位动物的生存空间 , 这样食草动物间的大战就会愈演愈烈 , 这对物种来说是一种消耗 。
除了同生态位动物的竞争外 , 食肉动物的威胁也会逐渐地增大 , 因为食肉动物其实是喜欢密度较大的食草动物的 , 而且一旦一些物种的密度很大 , 这个物种就极有可能成为食肉动物的主要猎物 , 比如在非洲 , 非洲水牛的密度很大 , 再加上体型也大(肉多) , 它就成了狮子的主要猎物 。
当食肉动物把这个物种当成主要猎物时 , 该物种的数量就大大减少 , 直到减少了该物种之前的状态 , 这就是所谓的还原 。 而且在食肉动物的控制下 , 物种的繁殖机制还会变成优胜劣汰 , 不然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
其次是食肉动物 。 食肉动物在失去优胜劣汰的繁殖机制后 , 其实与食草动物是差不多 , 它们数量增加后也会大大增加与其他相近生态位食肉动物之间的冲突 , 从而有所损耗 。 不同的是它们不会成为某种食肉动物的主要猎物 , 因为食肉动物原本就很少吃食肉动物 , 这是风险和投入产出比共同导致的 。
但是 , 当一种食肉动物因为失去了正常的繁殖机制数量剧增时 , 它们必然需要更多的猎物 , 但是猎物的密度并没有改变 , 而在一个生态环境中 , 食肉动物的数量是受猎物密度的影响的 。
当食肉动物的数量超过阈值后 , 食草动物的数量就会大大地减少 , 甚至会区域性的灭绝 , 失去了食物之后 , 即使再多的食肉动物最后也只能沦为互相残杀 , 最终而灭绝 。
失去优胜劣汰的繁殖机制后 , 有的动物依然能活得好好的
虽然大多数动物在失去优胜劣汰的繁殖机制后会被还原或者灭绝 , 但是也有动物是个例外 , 因为它们压根就没有这样的繁殖机制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鼠 。
老鼠在自然界中属于少有的“混交”动物 , 所谓的混交就是没有竞争的繁殖机制 , 它们一旦成年遇到成年个体就能自由组合 , 甚至会兄弟姐妹近亲繁殖 。
给大家举个例子 , 1968年 , 美国生物学家约翰·卡尔宏(JohnB.Calhoun)做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 , 他将4对老鼠放到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并且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水 , 结果8只老鼠每隔55天数量就会翻一倍 , 到了315天时 , 原本的8只老鼠已经变成了620只的大鼠群 。
不过这正是从这时开始 , 老鼠数量增加的频率变慢了 , 由原本的约55天增加一倍 , 变成了145天增加一倍 , 比原先慢了接近3倍 , 随后就是数量开始逐渐的减少 , 到了600天时 , 老鼠们彻底“疯了” , 同性繁殖行为 , 杀婴行为成为了家常便饭 , 老鼠幼崽的成活率也不足10% , 最终这些老鼠数量归零 , 这就是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 。
从这个实验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老鼠的混交确实没有所谓的优胜劣汰 , 当然这个实验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是封闭的空间 , 对于自由自在的老鼠来说 , 它们可以通过下水道迁徙的方式来减少区域内的种群密度 , 所以 , 它们可以活的很好 , 而迁徙、多生其实也是优胜劣汰的一种表达方式 。
总结
大多数动物是以竞争为基础的繁殖机制 , 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后代最优化 , 一旦这些动物失去了这种繁殖机制 , 那么 , 要么它们会再次回到该机制 , 要么就是灭绝 。
【优胜劣汰在自然界中是必须的繁殖策略吗?为什么?】但是 , 有一个方法能逃过这个“魔咒” , 那就是超强的繁殖能力 , 用一年多胎 , 一胎多仔的繁殖策略让产生强大个体的几率增大 , 除了老鼠外 , 兔子也是可以的 , 要不然澳大利亚的穴兔就不会泛滥成灾了 。
推荐阅读
- 为何像贝多芬、牛顿那样的天才们都选择不要后代?说出来别不信!
- 为何像贝多芬、牛顿这样的天才们都选择不要后代?说出来你别不信
- 雄蜂交尾后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揭秘蜜蜂交尾过程的特别之处
- 生殖隔离有多可怕?人类与动物存在生殖隔离吗?
- 蛇类煞星“眼王”,在繁衍后代上“怂”了?原来伴侣才是最恐怖的
- 最早的人类祖先,曾经拥有最为原始的形态
- 为什么有的鱼类繁殖率无法和哺乳动物比肩,另一原因是什么
- 婆罗洲出现“神秘杂交猴”,科学家深感担忧:人类或是罪魁祸首
- 如果全球只剩下1男1女,为何注定会灭绝?罗亚尔岛的狼已经历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