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他成世界首例冷冻人,原定2017年被唤醒,后来怎么样了?( 二 )


于是尼尔森向贝德福德提出邀请 , 问他是否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自己的遗体进行冷冻 。

毫无疑问 , 作为“人体冷冻技术”的信徒 , 贝德福德对此的信念坚定不移 , 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拒绝 。
他欣喜若狂接受了邀请 , 并拿出4200美元购买液氮和冷冻舱 , 留下大部分财产用于冷冻公司的日后维护工作 。
很快 , 贝德福德与冷冻机构签订了协议 , 正式加入“冷冻计划” 。
计划在他逝世的那一刻正式启动 。
一个震惊全世界、也是全人类“人体冷冻技术”一个重大进展的里程碑即将到来 。
3、
1967年 , 73岁贝德福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 与此同时 , 他的“冷冻重生计划”正式开启 。
心脏骤停的那一刻 , 贝德福德的内心无比坦然 , 因为他相信自己只是“睡了一觉” , 一定有醒过来的一天 。

他期待着 , 在科技发达的未来 , 自己能被解冻、复活 , 并用先进技术治愈折磨一生的癌症 , 重获新生 。
当医生宣布他死亡后 , 一旁等候的冷冻团队按照原本的约定 , 立即开始对遗体进行冷冻预处理 。
最初的遗体处理相对复杂 , 冷冻团队需要先用干冰全覆盖死者的身体 , 使遗体迅速降至零度以下 。

然后 , 对遗体的心肺进行氧气灌输 , 注入血液抗凝剂 , 目的是为了能够让遗体保持血液和氧气循环 , 减少细胞损伤 , 防止脑死亡和血液凝固 。
接着 , 在遗体的锁骨上面打开一个小切口 , 通过颈动脉插入导管 , 将已凝固的血液抽干 , 替换入二甲基亚砜作为冷冻保护剂 。 以此防止血液和人体组织中大量的水分形成冰晶 , 破坏身体内的细胞 。
最后让遗体缓慢冷却 , 冷冻的预处理才算完成 , 之后就放到液氮低温胶囊里永久保存 。

整个工序复杂精密 , 耗时耗财大 。
然而在贝德福德开启了冷冻人体的“新世界”后 , 不少人也随之效仿跟着冷冻 。
据统计 , 1980年以前全球大约有20次例冷冻人 , 但不幸的是 , 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被解冻安葬了 。

詹姆斯·贝德福德却很幸运 , 尽管出现各种原因 , 他的遗体被迫辗转多地 , 仍安稳地躺在冷冻舱内 。
4、
当初 , 詹姆斯·贝德福德跟人体冷冻机构签订的协议是50年 , 2017年进行解冻 。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5年多 , 詹姆斯·贝德福德依旧在冷冻中 。

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 , 觉得冷冻实验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 只是利用人们惧怕死亡的人性心理赚钱 , 不存在真正的复活技术 。
其实对比现代技术 , 多少能发现以前贝德福德所做的冷冻技术是有问题的 。
那时用的冷冻保护剂太原始了 , 大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
即便如此 , 这个冷冻项目的启动 , 依旧使得“人体冷冻技术”名传千里 , 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人体冷冻的真实性 。
许多身患绝症的人 , 或是财产雄厚的富豪都决定在去世后冷冻人体 , 期盼着能在未来苏醒 。
不仅如此 , 我国也出现了相关的人体冷冻实验 。
中国重庆著作女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编审之一的杜虹因胰腺癌在2015年逝世 。

杜虹按照她的遗愿 , 她死后便做了大脑冷冻手术 , 成为中国尝试这项技术第一人 。
除了她之外 , 还有一名叫展文莲的女人 。 2015年 , 年仅47岁的她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 两年后被送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临终关怀病房 。

展文莲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 , 丈夫从病房主任那里获知“人体冷冻技术” , 深感好奇 , 便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详细了解 。
了解多了 , 他似乎看到了和詹姆斯·贝德福德一样的“新曙光” , 询问了展文莲的意见“可不可以让你到另一个地方‘睡觉’” 。

他知道 , 妻子是会同意的 , 因为即使不做这个 , 也会去签署遗体捐赠协议 。
于是 , 在长达55个小时的冷冻手术下 , 展文莲从此在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眠” , 成为中国首例人体冷冻实施案例 。

在中国本土进行“人体冷冻技术”的消息像一颗炸弹 , 一下炸得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
毕竟 , 从第一例人体冷冻试验实施以来 , 没有人敢承诺参加冷冻的人一定能成功“复活” 。
就连在这行业的老大杰克·文森都说:“尽管我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 但我还是不能担保它真的能实现 。 ”
与此同时 , 社会各界对这项技术有许多的争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