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 , 中科大的潘建伟热度持续飙升 , 频频登上热搜 。
先是其导师安东·塞林格 (Anton Zeilinger)获得2022年诺贝尔奖 , 其获奖的科研成果“量子纠缠理论”也正式潘建伟的研究领域 , 而潘建伟领导的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 证明了量子纠缠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才成就了塞林格最终斩获“诺奖” 。
近日 , 潘建伟团队又再次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 , 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 , 大约每800亿年误差才1秒” 。
一般人可能对这一研究成果有多先进没有什么概念 , 但它的意义却在于“朝着使用光学时钟重新定义秒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
这也意味着 , 中国的量子力学研究又获突破性成果 。
潘建伟和导师塞林格(右)
上世纪90年代 , 潘建伟从中科大毕业 , 但当时国内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 抱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他只身前往奥地利求学 , 师从当时已经是著名物理学家的安东·塞林格教授 。
他的目标 , 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 , 而是希望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实验室 , 带领中国的科学技术走向世界前沿 。
后来 , 潘建伟又辗转于中国和欧洲之间 , 致力于国内外量子力学研究的交流 , 几乎凭一己之力 , 奠定了国内量子力学研究的基础 。
回国之后 , 他便全心全意致力于量子力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 屡次获得突破 , 取得累累硕果 。
时至今日 , 当时初出茅庐的少年 , 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学“大牛” , 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 。 而在潘建伟等人的不懈努力下 , 中国的量子力学研究及其应用也已经遥遥领先 。
潘建伟究竟是如何突出重围 , 带领中国量子力学走向“金字塔顶端”的?
“中国量子之父”
01 兴趣指引 , 结缘中科大很多人不理解 , 为什么会有人沉浸于苦闷的科学研究中 , 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实验 , 查文献?其实 , 一切都是兴趣使然 。 对于科学家来说 , 探索未知世界是一种无尽的乐趣 , 他们只不过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 。
所以说 , 兴趣指引 , 方能走得更远 。 潘建伟能走上量子力学的研究之路 , 首先是因为兴趣 。
1970年3月 , 潘建伟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 , 从小天资聪慧 , 活泼好动 。 七岁时 , 潘建伟进入马宅镇雅坑小学读书 , 母亲张香娇是学校的数学老师 。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 小学、初中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 高中时就考入了浙江名校东阳中学 。
潘建伟父母和两个姐姐
当时 , 成绩优异的潘建伟 , 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大、西安交大等名校去读管理、经济等当时炙手可热的专业 , 但他深知自己感兴趣的是物理学 。 如果接受保送 , 可能就无法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了 。
当他把自己的困惑告诉父亲潘孟迪时 , 父亲很平淡地告诉他:“不管做什么 , 只要你喜欢就好 。 ”那时他才明白 , 关于未来的路 , 不能有功利的想法 , 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
1987年 , 潘建伟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 攻读理论物理学 , 开启了他于中科大一生不解的缘分 。
那时 , 中科大人才济济 , 潘建伟的班级上就有7个省高考状元 , 潘建伟的成绩并不突出 。 但由于对物理感兴趣 , 潘建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 面对压力、挫折 , 也从不畏惧 。
思想自由 , 学术气氛浓厚的中科大 , 给专心做学问的人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 潘建伟在这里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永德 , 完成了本科到硕士阶段的学习 , 并留校任教 。 如果他安于现状 , 可能会一直在中科大做一名老师 , 但潘建伟的心中有更大的梦想 。
推荐阅读
- 意宇航员太空念中文背后:中国空间站将成各国唯一选择,很抢手
- 49 个临床备案项目已获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备受关注
- 祖师传承兵马悍将,符咒灵验的关键所在
- 揭示原子核外壳下的宇宙奥秘
- 中国天眼:一眼能看穿137亿光年,地外生命成果还等多久?
- 核酸检测时,这五个正确姿势请收藏
- 高能辐射扫过太阳系,各国监测卫星都收到预警
- 木星卫星再添新成员:它是如何被发现的?被谁发现的?
- 实验室里“长出”会玩电子游戏的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