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全球在2010年生成、复制和消费的数据总量约为2ZB (社交网站)
在2010年 , 全球生成、复制和消费的数字数据总量约为2ZB(泽字节) , 而在2020年增至64.2ZB , 2021年估计为79ZB , 2022年估计为97ZB , 并在2025年增加至181ZB 。
需要指出的是 , 1ZB相当于十万亿亿字节 , 而这一数字相当于右边跟了21个零 , 简单说来 , 它相当于2000多亿张标准DVD光盘的总容量 , 其中每张光盘的存储空间为4.7GB 。
如果我们知道 , 一张标准DVD光盘的直径为12厘米 , 那么 , 这个总量意味着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 , 便可以绕地球600圈——绕地球一圈约有40075公里 。
这就是由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出台的《2021-2025年全球数据展望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内容 。 这份报告指出 , 数据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CAGR)约为23% 。
数据的规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增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公布的数据 , 在2021年 , 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了83亿(超出了地球总人口的数量 , 因为许多人不只一个账户 。 因此 , 估计实际用户超过了53亿) , 而在同一年 , 互联网用户超过了50亿 。
根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发布的信息 , 社会网络用户约为47亿 。 这些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和数字电话用户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 而私营公司、公共和政府机构由于在向数字世界快速过渡 , 每天也会产生庞大规模的数据 。
而这将加快物联网(IoT)的普及速度——预计在2025年 , 物联网的设备数量将会达到420亿 , 而5G移动网络的用户人数也将大幅上升 , 并预计会在2025年达到27.5亿 。
社会网络的用户数量达到近47亿 (社交网站)
现有的存储媒介是否能够容纳如此之多的数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 目前的存储介质仅占全球生产数据总量的10% , 尽管在预测阶段 , 即2021年至2025年 , 存储介质储量的年均增长率估计为19.2% , 而能够存储的全球数据总量的比例将会逐年下降 。 因此 , 只能永久储存一部分生成的数据 , 而且有些人也要求删除所有未经分析和利用的数据 。
暗数据与环境污染“碳足迹”可以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 , 而在与数字活动相关的商业和数字世界内 , 其碳足迹相当于社会各个部门碳足迹总量的4% , 这与航空部门的碳足迹相近 。
然而 , 与数字活动相关的大部分数据都属于暗数据(Dark Data) , 即数字存储数据 , 但却尚未用于任何产生有用结果或决策性的分析 。
例如 , 一个拥有100名工作人员且业务内容与数据相关的企业——例如银行机构或者零售行业 , 每天会产生近2983GB的暗数据 , 而如果这些数据被保留一年 , 那么这个过程产生的碳足迹 , 相当于6趟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班所产生的碳足迹 。
但是 , 有些商人和政府官员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些数据 , 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 这些数据可能会使今后的分析受益 , 此外 , 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趋势日益上升 , 而这将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 , 因为这种趋势不允许修改或删除任何数据记录 , 而会要求在每次修改时都必须增加一条新的记录 , 并且会记下每一次修改的时间 , 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变动 , 以防止出现操纵数据的情况 。
仅仅一克DNA便可以存储人类在一年内产生的所有知识 (社交网站)
使用数字DNA来储存数据会是解决方案吗?一克DNA便可以储存人类在一年内创造的所有知识 , 并且可以完整地将这些数据保存长达几千年的时间 , 而科学家也得以通过化石识别一匹生活在50多万年前的马的完整基因序列 。
DNA是以可轻松读取、录入和复制信息的链条形式的存在 。 DNA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 , 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库 , 这是其他任何人造存储介质都无法比拟的 。 通过使用DNA存储技术 , 人类将在2025年产生的181ZB的数据 , 便可以被压缩至相当于乒乓球的大小 。 据信 , 距离我们能在DNA中存储如此之多的数据 , 可能只有10年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