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设:“插旗风波”看,科学无关紧要( 二 )


登月能够带来在空间技术上的大爆发 , 无论是更大推力的火箭、更精确的定位技术、深空通讯技术、用于月球基地的新材料的研发……都能够从登月计划中体现出来 。 而这些技术 , 能够为未来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就如同为什么我们拼了命也要发展高铁技术一样 , 因为高铁技术能带动功率半导体、电力电网、信号通信、新材料、盾构、复杂地形施工等技术的发展 。
高铁远远不是提供了快速的旅行方式那么简单 , 而是带动了整个的产业链、推动了整个中国的产业发展 。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 , 必将向更高精尖的领域迈进 , 而载人登月和月球空间站建设 , 就给我们提供了很清晰的路线和目标 , 第一能够带动一大票航天航空产业链的发展 , 第二能够推动各种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 第三能够为将来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
仅仅靠纯科研去研究相关的技术 , 就很难找到应用场景 , 没有了应用场景技术就很难商业化、平民化 。美国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的哈伯德指出 , 政府每往美国宇航局投入1美元 , 就会产生价值7至8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而阿波罗登月计划中 , 有4000余项高科技专利和技术被转为民用 , 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 。 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 , 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 。

而如果从国家力量发展的角度 , 本世纪最先载人登月的很可能是我们 , 美国人尽管有实力但他搞不定 , 俄罗斯更没有动力 。至于说月球科研基地 , 它不一定是有人值守的基地 , 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 月球科研基地极可能是个全自动化的无人值守科研基地 , 宇航员只需要先去月球搞搞装配 , 然后由科学家在地面远程遥操作就可以得到实验结果 。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 , 我们一个玉兔二号探测器能做许多宇航员做不到的事情 , 它现在的花费甚至比阿姆斯特朗的鞋子还要便宜 。
许多人怀疑50年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实性 ,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 , 美国无论是在载人航天还是月球探索方面都远远走在了世界前面 。出于对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好奇 , 我阅读了NASA公布的大量解密资料以及储存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JSC)8号楼电影档案馆的一个保险库里的图片和音视频档案 , 包括从阿波罗11号到阿波罗17号的飞行计划、登月任务清单、休斯敦地面中心与飞船以及登月宇航员的通话文字记录、录音、宇航员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宇航员带回月球标本的地质分析结果等等 。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 , 我个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真实可信 。
唯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 , 在阿波罗11号执行划时代的登月任务之前 , 美国人并没有搞过任何一次登月舱从月球表面无人返回实验 , 此前他们顶多是在月球轨道绕几圈就回来了 。 也就是说 , 哪怕阿波罗11号在月面任务中出现任何一个环节计算错误 , 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这两名宇航员都会困死在月球上 。 你可以说这是英雄主义精神 , 但它决不是科学的态度 。美国有强烈的再次登月欲望 。你或许不知道 , 前几年美国人拍过一部登月题材的大片《First Man》(第一人) , 这部电影于2017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开始拍摄 , 2018年8月29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 最后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

《First Man》讲的是美国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轨迹和感人故事 , 电影的重点当然是他在月球上踏出“人类一大步”的前前后后 。 这个题材之所以在50年后能被重新拿出来拍成电影 , 它本身就说明了美国人对于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件事还是有很强烈的欲望 。遗憾的是《First Man》在美国的票房并不高 ,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收入为4490万美元、其它地区为5910万美元 , 全球总票房为1.04亿美元 。 考虑到它的制作预算只有5900万美元 , 所以最后没亏 。 票房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电影里没有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插美国国旗的镜头!导演对这个重要环节有意无意的忽视捅了马蜂窝 , 不仅许多美国民众拿脚投票 , 民主共和两党的国会大佬们也纷纷站出来发推特痛批 。
从这起“插旗风波”我们可以看出 , 其实在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心底 , 科学无关紧要 , 登月的意义在于在月球上插星条旗 , 你不插旗就不能突显美国的伟大 , 花那么多钱跑到月球上就不值得 。 其实那电影里是有出现美国国旗的 , 只是没有拍怎么插旗 , 这就碰碎了一些美国人爱国的玻璃心 。不仅是美国民众 , 连美国历任总统也都把载人登月当成提振士气、博取选票的重要手段 。 且不管这个计划能不能最后搞成 , 只要它最后能成功 , 都将成为一项高大上的政治遗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