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造太阳”,7000万℃运行17.6分钟,在世界属于什么水平?】我国的科学家们在开发EAST时 , 充分展现了自主创新、敢于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 从技术层面和结果产出看 , 在全球的同类实验堆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 位于合肥的EAST装置 , 总重量400多吨、直径8米左右 , 由16个大型超导纵场磁体、12个大型极向场超导磁体 , 形成的磁场强度、磁通量、等离子电流等参数指标让世界为之艳羡 。 在这样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加持下 , 装置中最终形成的温度、持续高温的时间两项指标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世界“头一把交椅”了 。
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先进与否 , 最直接的衡量指标 , 一个是温度 , 另一个就是持续时间 。 2016年2月 , 合肥的EAST实现了等离子体5000万摄氏度下持续进行等离子体放电102秒;2018年11月 , 实现了等离子体1亿摄氏度下运行10秒;2019年又将这一纪录增加到20秒 , 再一次刷新了我们自己的纪录 。 从去年开始 , 为了进一步提升EAST性能 , 我国的科学家们又对装置的内壁材料、等离子体控制设施、高功率加热装置等进行了升级改造 , 并于2021年5月28日 , 实现了1.2亿摄氏度下持续运行101秒、1.6亿摄氏度下持续运行20秒这一令人“咂舌”的纪录 。
当然 , 我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满足这一成绩 , 而是再接再厉 , 于2021年的最后节点(12月30日) , 利用EAST装置 , 实现了7000万摄氏度下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56秒 , 遥遥走在了世界前列 , 在即将迈入2022年之际 , 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潜力 , 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
目前 , 制约“人造太阳”能够进入商用阶段的最大障碍 , 就是它产生的能量密度还相对较低 , 而且还是处于“输入大于输出”的阶段 , 因此距离“可控”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 不过 , 我们在这方面信心满满 , 一步一个脚印 , 在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中 , 也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 即2035年前开展较大规模的工程实验 , 不断完善和验证从实验到应用的关键技术 , 到2050年前努力实现初步的可控性核聚变 。 这无疑将是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大飞跃 , 是能源领域的一次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 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解决 , 估计还得看我们大中国!
推荐阅读
- 超越三态的存在,火焰,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 ?110亿只阿拉斯加雪蟹原地消失,专家:从没见过这种怪事
- ?中国的重大突破,网友看到都振奋了!
- 核聚变发电有望了?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现100万安培电流和1.5亿℃运行
- 随机激光器和随机光纤激光器的最新进展和应用(3)
- 中国距核聚变发电还有6年?将开建全球最大脉冲驱动器,2028年发电
- 软件方面的巨大进步,韩国科学家改写了核聚变托卡马克底层模式
- 氧化锆材料
- 荒漠猫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被称为最神秘、最难养的猫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