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基因编辑育种,「艾迪晶生物」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36氪首发( 二 )



商业模式 当前 , 艾迪晶生物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板块:技术服务和种业销售 。 技术服务板块凭借平台技术为种业公司、育种单位提供种业合同研究服务(CRO) , 包括品种改良、材料创制服务 。 此外 , 还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开展功能基因研究;种业销售板块通过自营种业公司进行传统种业销售 , 如水稻、小麦、高粱、大麦的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的销售 。 未来 , 在拿到基因编辑新品种的安全证书后 , 也将开展基因编辑品种的销售 。
在技术服务方面 , 凌永国认为“行业竞争优势体现在基因编辑工具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可开发品种的广泛性以及项目交付的时效性中” 。 凌永国向36氪介绍了一个技术服务案例:艾迪晶生物曾给某种业公司的优势水稻品种提供口感提升、香味提升、粒型优化、降株高、抗除草剂五个方面的性状优化服务 , 在3-4个月的时间产出1000株苗 , 一次性筛选出多株含有8个基因同时发生纯合突变的材料 。
艾迪晶生物的技术服务具备时间和成本优势 , “如果没有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 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这一结果 。 ”在上述案例中 , 如果艾迪晶生物开发的新品种双方共享 , 商业化过程也与服务客户共同推进 , 收费标准约在20万元左右 , “如果仅提供服务、不含合作开发 , 收入至少50万元量级 。 ”
在种业销售方面 , 艾迪晶生物关注核心市场需求的痛点问题 。 凌永国告诉36氪:“现在种业的最大需求包括抗除草剂、抗虫、抗旱、抗炸荚 , 艾迪晶生物主要聚焦抗除草剂作物的改良 , 现在已具有相关成果 , 大豆抗炸荚也已被艾迪晶生物解决 。 ”据介绍 , 抗除草剂作物、高产玉米、抗炸荚大豆是艾迪晶生物的主要产品管线 。

未来发展 对于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的差异 , 凌永国表示:“政策方面 , 中国的基因编辑育种在今年开始放开 , 国外部分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的政策闭环;核心技术层面 , 中国的基因编辑工作酶相对比较稀缺 , 主要专利掌握在美国等国家手中;产品方面 , 国外的基因编辑西红柿、大豆甚至基因编辑猪已经上市 , 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当然 , 我国在多基因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根据这些差异 , 艾迪晶生物的未来发展布局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效基因编辑工具酶的开发 , 二是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和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升级和优化 , 三是关键基因位点的挖掘 , 四是产出真正解决市场需求痛点的优秀品种 。
36氪了解到 , 生物育种行业的政策利好正不断涌现 。 21年7月 , 中央下发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 强调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 , 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 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 。 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发展种质资源创新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 22年1月 , 中国农业农村部为规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性评价工作 , 制定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 , 2022年又被业界称为“中国生物育种元年“” 。
英国知名咨询公司IDTechEX预测 , 到2031年 , 全球农作物生物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43亿美元 。 “中国的主粮作物市场规模在1300亿元左右 , 玉米每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亿元 , 水稻每年将近300亿元”凌永国告诉36氪 , “若能通过基因编辑开发出真正解决市场需求痛点的优质品种 , 就玉米来说 , 实现10%的替代就有40亿的市场 。 从目前的政策和市场导向来看 , 未来的替代率会达到80%到90% 。 ”
36氪了解到 , 生物育种巨头拜尔作物科学(原孟山都)2022H1的营收(EBITDA before special items)达到了54.18亿欧元 。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研发者之一张锋成立的初创公司Pairwise已累计融资1.15亿美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