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二 )


同时 ,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 黔齿鱼隶属软骨鱼类全群 , 支持了在约4.85至4.5亿年前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时期已出现有颔类脊椎动物的认知 。
而鲨鱼在4.4亿年前的近亲——新塑梵净山鱼则代表了最早的具有关联结构的有颌类 。 新塑梵净山鱼揭开了古老鲨鱼近亲的神秘面纱 , 将软骨鱼类的最早出现时间前推至志留纪早期 。 研究结果还表明 , 硬骨鱼类干群在志留纪早期也应该已经出现 。
更重要的是 , 梵净山鱼的发现表明 , 早在志留纪早期 , 软骨鱼类干群就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 , 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 , 为有颌类在志留纪早期就开始了辐射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也使得有关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争论有了明确的答案 。
新发现首次大规模展示有颌类面貌
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里 , 研究人员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身体保存的盔甲鱼类化石 , 并给它取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名字——灵动土家鱼 。
灵动土家鱼的发现首次完整地揭示出盔甲鱼类身体的全貌 。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 , 我们在灵动土家鱼的腹部发现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 , 从头后部一直延伸到尾尖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说 , “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 因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盔甲鱼类没有成对的偶鳍 。 ”
盖志琨表示 , 这一发现不仅为100多年前的“鳍褶理论”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 , 而且与现代分子发育生物学的数据高度吻合 。 古生物化石证据与发育生物学的交叉印证 , 使得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起源研究与颌起源研究一样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的蠕纹沈氏棘鱼是一种软骨鱼类 。 “我们发现的保存完好的蠕纹沈氏棘鱼 , 实现了中国志留纪—泥盆纪软骨鱼类大化石发现零的突破 。 不仅如此 , 蠕纹沈氏棘鱼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类大化石 。 来自中国的蠕纹沈氏棘鱼化石已经成为了揭示软骨鱼类起源的决定性证据 。 ”朱幼安介绍 。
研究显示 , 蠕纹沈氏棘鱼既具有典型软骨鱼类的身体构型 , 同时还拥有类似盾皮鱼类的、过去从未在任何软骨鱼类中发现的包围肩带的大块膜质骨甲 。 这证明 , 软骨鱼类是由“戴盔披甲”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
奇迹秀山鱼属于盾皮鱼类 。 朱幼安说 , 奇迹秀山鱼在时代上比较靠近有颌类的起源时间点 , 并不能被归到任何过去已知的盾皮鱼类类群中 , 而是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 。 因此 , 它与后来其它盾皮鱼类共享的特征 , 很可能是有颌类的原始特征 。
在朱敏看来 , 这些新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 , 并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 , 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 , 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 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