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美人鱼灭绝?


【绿色发展】美人鱼灭绝?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儒艮在中国沿海海域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 。 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 一是工业、生活对近海海域造成的污染 , 二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 。

警钟 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就是一个警钟 。 据了解 , 目前很多项目在建设开发过程中 , 都没有把海洋生态作为一个考量 。
【【绿色发展】美人鱼灭绝?】近期 , 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称 , 近几十年来 , 儒艮在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崩溃 。 此文一出 ,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
“美人鱼原型”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 工业化捕鱼、狩猎、近海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造成儒艮栖息地的丧失 , 直至灭绝 , 这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亟需人类紧急关注 , 并采取行动 。
重引进儒艮 构成生态连通通道
儒艮 , 因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之习惯 , 浮出水面时常头顶海草 , 远远望去仿若女性头发 , 故常被误认为“美人鱼” 。 自四千年前起 , 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 , 食肉榨油 , 骨可雕物 , 皮可制革 。 尽管早在1988年 , 儒艮就被我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 , 其数量还是在日益减少 。 曾经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的儒艮现在已经功能性灭绝 , 也就是说 , 儒艮的种群数量已减少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 。 功能性灭绝意味着儒艮在宏观上已经灭绝 , 但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的状态 。 《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一文指出 , 即使在中国水域仍有一些儒艮个体存在 , 在目前的条件下 , 南海北部沿海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意味着儒艮即使在短期内生存也希望渺茫 , 此时对儒艮栖息地加以保护也更为重要 。
儒艮所生活的近岸生境与渔民和其他海洋资源使用者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叠 , 使其容易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 , 由此 , 儒艮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易危物种 。 除我国外 , 儒艮还曾在亚洲的越南、菲律宾 , 以及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分布 , 具体种群数量目前还没有全球性的统计数字 。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介绍 , 儒艮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 。 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工业、生活对近海造成的污染 , 海草大规模消失 , 致使“素食主义者”儒艮缺乏食物;其次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过度的开发利用 。
尽管儒艮现在可能已经在中国绝迹 , 但努力评估、保护和恢复南海北部沿海的海草生态系统(即儒艮和更广泛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 , 与保护其他海洋生境一起成为中国水域的优先保护事项 。 周晋峰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 , 儒艮重引进的第一条件以及核心是恢复、重建其栖息地 , 第二条件是构成生态连通通道 , 让儒艮沿着建好的迁徙通道重回中国近海海域 。 对于恢复传统栖息地 , 需要在过去儒艮活跃的保护区及周边 , 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解决方案 。 首先 , 控制近海海域的挖沙、开采活动 。 其次 , 虽然近年来污染治理卓有成效 , 但非法排污问题仍然存在 , 生活、工业污水排放还要加大管控力度 。 周晋峰指出 , 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有污水排放都在合格指标范围内 , 但从生物的生存状况来看 , 海洋的的确确还是在被污染 。 最后 , 科学规划 , 适度调整 , 严格限制新的近海旅游资源的开发 。
为推动“儒艮保护区”所在的南海北部沿海海域生态系统恢复 , 让更多的人提高保护意识 , 目前 , 绿会已成立儒艮课题组 , 除了要研究儒艮在我国消失的确切原因 , 还要研究该物种的存续状态、种群迁徙、繁衍以及长期的生态重建等 , 目的是推进儒艮这一珍稀海洋物种的种群恢复研究 , 以及该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
接下来 , 儒艮课题组的工作包括研究儒艮生境和现在广西北部湾儒艮保护区的情况 , 研究所有的儒艮保护区和儒艮迁徙路线 , 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 使航运、捕捞等人类活动尽可能避开儒艮迁徙路线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