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款项被劫,警方自信破案却遭打脸,1968年3亿日元大劫案( 二 )


得到警察的指令后 , 司机不敢造次 , 乖乖地停了下来 。
警察来到窗边 , 紧张地告诉司机:


银行经理的家中发现了炸弹 , 根据可靠消息 , 你们这辆车里也藏着爆炸物!
前几天的恐吓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 这几名员工都知道这件事 。
于是立刻跳下车接受检查 , 而这名勇敢的警察则钻到了车底寻找爆炸物 。
突然 , 车底冒出了滚滚浓烟 , 紧接而来的是一声大喊:

要爆炸了 , 快逃啊!
生死面前 , 4名员工早就忘记了自己的押运任务 , 他们纷纷向着远方跑去 。
而这名警察 , 却勇敢地跳上轿车 , 驾车向无人的地方开去 。

▲现场的发烟装置
见到这一幕 , 4名员工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 他们十分佩服警察舍己为人的精神 。
然而十几分钟过去了 , 远方也没有传来爆炸声 , 之前车子停留的地方还在冒着白烟 , 一切显得很诡异 。
4人鼓起勇气 , 靠近了之前的停车处 。
这时他们发现 , 地上冒着的白烟来自商店常见的一种求救信号弹 。
而那辆警用摩托 , 也是用普通的民用摩托改装的!
这时 , 4人终于知道上了当 , 他们赶快拨打了报警电话 。

经过媒体的渲染 , 巨额款项被劫走的事情很快传播了全东京 , 东京的所有警察全部进入紧急状态 , 前去寻找3亿日元的下落 。
不过阵势虽大 , 但是警方却并不显得紧张 。
一开始 , 他们自信满满 , 觉得能快速破案 。
警方之所以有这种错觉 , 是因为这天恰好是日本的特别警戒日 。
所有警察都被派到了大街小巷警戒 , 而嫌疑人劫持的豪华轿车非常少见 , 在路上跑 , 必然会被人发现 。

▲嫌疑人画像
顺着这个思路 , 警方展开了搜查 , 然而一天过去了 , 几天过去了 , 他们始终一无所获 。
这时 , 警方高层终于慌了 。
几天后 , 警方在事发地不远的一片树林里 , 发现了豪华轿车 。
看起来 , 车子已经被废弃好几天了 。
根据目击者称 , 一辆红色的丰田轿车 , 在此停留了数日 。
这时 , 警方明白了 , 罪犯早就准备好了脱身的办法 , 难怪警方在路口排查了一天都毫无线索 。
最宝贵的破案先机 , 就这样被浪费了 。
更有趣的是 , 4个月后 , 日本警方在某地发现了这辆红色的丰田轿车 , 为了获取更多线索 , 警方甚至去求助了日本自卫队 。
自卫队通过之前的航拍照片 , 确定了这辆轿车在12月11日 , 也就是案发第二天 , 就停在这里不动了 。

▲在树林里发现的豪华轿车
在确定自己犯下了巨大的方向性错误后 , 警方仍然抱有一丝希望 。
因为他们大约收集了120件的相关物证 。
可是当警方回头进行调查时 , 才发现这些物证已经全部没用了 。
因为这些物证都很普通 , 提供不了任何线索 , 唯一有价值的是一顶罪犯戴过的帽子 。
然而这顶帽子被许多警员拿去试戴 , 沾染了大量陌生的DNA , 导致罪犯的有效DNA根本无法提取了 。

至此 , 全部线索中断 , 东京警方几乎陷入绝望 。
好在银行方和工厂都没有什么损失 , 因为这笔钱事先在保险公司进行了投保 。
而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 , 也不会因为这区区3亿日元而伤筋动骨 。
不过 , 也正是因为银行和工厂的“大度” , 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是其监守自盗 , 联手演了一出戏 。
所以民众和媒体 , 向警方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 勒令后者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
众口铄金 , 积毁销骨 , 在舆论的施压下 , 东京警方不得不拿出积极的姿态 , 想法设法地去寻找一些新的线索 。

▲警察在研究摩托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 , 时间成本 , 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姑且不谈 , 光是嫌疑人的队伍 , 就高达11余万人!
嫌疑人这个头衔很有意思 , 在真凶没有落网前 , 你我皆有可能是嫌疑人 。
想要洗清嫌疑 , 就要挨个地进行排查 , 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 。
而就在警方排查的间隙 , 一起悲剧又发生了 。
一名19岁的少年(嫌疑人之一) , 在案发后的第五天服毒自杀 , 这也引发了舆论的好奇 。
而随后媒体披露出的真相 , 更是惊爆了日本人的眼球 。
警方为什么将少年列为嫌疑人之一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