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建造太空旅馆 , 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已经开展针对“太空电梯”的研发 。
“如果能研制出24小时运转的‘太空电梯’ , 太空旅行的成本可能降至目前的1% , 亚轨道旅行只需要2万~3万元 , 这样大部分人都能实现到太空旅游的愿望 。 ”庞之浩解释说 , “太空电梯”就是在地球静止轨道建设一个空间站 。 因为静止轨道和地球转速一致 , 在静止轨道和地球间拉几根“绳” , 乘员舱就可以顺着“绳”上下滑动 。 “这种设想原理简单 , 但技术难度很大 , 因此刚开始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 现在通过轻并结实的碳纳米管材料做相关实验 , 有望研制出‘太空电梯’关键的那条‘绳子’ , 不过真正研制出来至少还要再过30年 。 ”庞之浩说 。
值得注意的是 , 游客上太空前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 不同的旅游种类训练时间和强度存在差异 。 庞之浩表示 , 亚轨道飞行由于时间短 , 一般只要游客身体健康 , 训练几天就可以参与飞行;轨道旅游的游客训练时间可能长达半年以上 。 因为游客在太空待得久 , 必须经过太空中吃、喝、睡等生活技能的专业化训练 , 有时还需要离心机训练 , 后者有助于游客克服出发和返回时的超重 。
“即便完成了飞行前的专业训练 , 也不一定能最终飞行 , 还要身体条件过关 。 ”庞之浩提到 , 虽然太空旅客不需要达到职业宇航员的要求 , 但身体也不能有大毛病 。 在火箭发射、航天器返回及太空生活过程中 , 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甚至诱发新病 。
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 , 中国商业航天近年来发展较快 。 据艾媒咨询数据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 , 2015~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 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万亿元 。
“最迟到2027年 , 中国商业航天的‘春天’便会到来 。 ”杨毅强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 , 到时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 , 实现低成本大型液体火箭回收和复用 , 同时为大众和企业提供的导航定位、导航增强、低轨互联网等配套服务也会逐渐完善 。 据他了解 , 中国商业航天的注册企业已逾370家 。
“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热点是火箭和卫星 , 民营企业虽然总数多 , 但与美国的民间巨头企业相比 , 整体规模不强 , 尤其是专门做太空旅游的公司很少 。 ”焦维新说 , 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民企近几年才发展起来 , 如果想发展更快 , 应当联合体制内航天机构 , 发挥各自优势 , 不要从头再做 , 比如引进体制内航天部门已经成熟的火箭、飞船 。 在庞之浩看来 , 体制内航天探索更领先航天技术 , 民营航天企业把成熟技术商品化 , 实现更低价格、更广泛推广 , 这是未来的一个出路 。
但也有分析认为 , 太空旅游行业的一个主要限制是缺乏回头客 。 商业航空之所以有效 , 是因为人们需要长途旅行来探望家人或朋友 , 往返工作或度假 , 飞机取代了已有巨大需求的长途铁路、轮船、汽车等交通方式 , 但去太空这件事却没那么容易 。 未来 , 除非人们需定期前往另一个星球工作或探亲 , 否则无论价格如何 , 太空旅游的需求都将受限 。
多名航天专家对太空旅游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 2021年 , 中国创下了55次的航天发射新纪录 , 并成功开展月球、火星研究 , 实施天宫空间站建设 。 “太空旅行”还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 , 成为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之一 。
“随着火箭及飞船等载人航天器的商业化发展 , 太空旅游的门槛将逐渐降低 , 有望实现‘平民化’ 。 ”杨宇光说 。
庞之浩说 , 虽然太空旅游有一定风险 , 但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既能带来一定商业利益 , 也可以带动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科技进步 。 (完)(_原题:买张“船票”到太空还有多远?)
记者/牛荷
【票价200万至300万元的太空旅游,还有多远?】责任编辑:向光
推荐阅读
- 物理学家:量子纠缠正在制造无穷多的平行宇宙和无穷多的你
- 薛定谔的猫只是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其他三大神兽你知道吗?
- 在广阔的世界里,平行宇宙真实否存在,人们对它有着怎样的看法
- 科幻小说中常出现的火星科学、木星科学
- 量子力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纠缠史
- 十年磨一剑,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波函数重建,仿佛看到了量子幽灵
- 动荡的大脑
- 科学的解释“缘分”为什么真的存在
- 3个真实存在,却又让人难以接受的理论,都对人类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