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来说,太岁究竟是什么?为何能够价值百万?( 二 )


粘菌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有单一细胞的 , 叫细胞性黏菌 , 另一种则是没有细胞的 , 叫原生质体黏菌 。 这两种粘菌都喜欢“抱团取暖” , 通过繁殖形成一团 。

黏菌的迷宫实验 , 图源:Ana Aceves
它的“智慧”体现在迷宫实验中 。 如果你将粘菌培养在迷宫中 , 并在迷宫终点放上它最喜欢的食物 , 那么在很短的时间里 , 这种没有大脑的粘菌就能找到一条起点到终点最短的路径 。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开始 , 粘菌为了能获取食物 , 会向各个路径扩散 , 直至铺满迷宫的每个角落和路径 , 一旦它找到食物 , 那些没有找到食物的部分就会回缩 , 最终只留下找到食物且路径最短的一部分 。

国外也曾发现过类似太岁一样的大型粘菌聚合体 , 大约有70cm*50cm*3cm的体型 , 有的粘菌面积甚至超过了30平方米 。
一般来说 , 粘菌复合体长不到这么大 , 但太岁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 , 多发现于深层土壤或者溶洞中 , 潮湿且隐蔽 , 因此只要营养物质足够 , 时间充裕 , 是有可能长这么大的 。

太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009年 , 西北大学又对部分太岁样品进行了检验[2
, 检验的样本有两个 , 一个是西北大学保存的 , 1992年杜战盟捡到的太岁 , 另一个是河北的牛先生提供的 , 发现于2005年 。
结果表明:
1、太岁包含的粘菌、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种类比较多 , 且种类不一样;
2、太岁样本含有多糖 , 大约占14.48%;
3、经过处理后 , 两个样本的太岁均得到大量白色絮状沉淀 , 检验后发现 , 这种物质是聚乙烯醇 , 且含量惊人 , 92年搜集的太岁真空干燥后 , 聚乙烯醇含量高达70% 。
研究认为 , 就以这两个太岁来说 , 太岁是一种以聚乙烯醇为主要物质 , 结合多种粘菌、霉菌、真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 , 以及这些微生物的多种代谢产物的混合体 。

什么是聚乙烯醇?这是一种白色的水溶性有机化合物 , 是多个领域都要用到的化工原料 , 胶水和眼药水中就有 。
工业级的聚乙烯醇是有毒的 , 2017年就被列为3类致癌物 , 医用级别的聚乙烯醇则是无毒无副作用的 , 太岁中出现大量聚乙烯醇 , 研究人员猜测是因为人类广泛使用聚乙烯醇 , 只有一部分被降解 , 那些没有被降解的聚乙烯醇则被黏菌利用 , 凭借强大的微生物生存能力 , 逐渐形成太岁这么大的黏菌聚合体 。

太岁口口相传的神奇疗效是真的吗?
很多人分享过使用太岁肉或者太岁水后 , 身体有改善的真实案例 , 那起效的是什么物质呢?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分 , 总的来说 , 就是太岁营养价值比较高 。
太岁含有很多蛋白质和核酸 , 以及对身体有好处的少量多糖和吡咯喹啉醌等物质 ,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 , 显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 再加上太岁比较稀缺 , 很容易让人产生安慰剂效应 , 心情一好 , 身体自然倍棒 。

尽管如此 , 也不建议大家食用太岁 。
太岁的营养成分 , 是可以通过其他食物替代的 , 没必要花如此大的代价 。
此外 , 食用太岁的危险系数很高 , 一是太岁含有多种微生物 , 谁也无法保证这些微生物对人体一定是无害的 , 二是 , 有的太岁不是纯天然形成的 , 可能聚合大量聚乙烯醇 , 如果贸然吃 , 运气好一点 , 那就是对身体无毒无副作用 , 如果运气不好 , 遇到不良商贩恶意造假 , 那是要吃出大问题的 。

最后
太岁的形成比较罕见 , 科学家们对太岁的研究也比较少 , 再加上不同太岁的差异又很大 , 已有的一些太岁实验 , 还不能完全准确定义太岁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市面上有很多太岁相关的产品基本都是假的 。 有时你认为自己很幸运捡到了“太岁” , 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局:仅仅是想让你出鉴定费(这是真事) 。
太岁如此神秘 , 自然少不了趋之若鹜的追求者 。 人们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 , 加之人为的宣传炒作 , 才导致太岁价格高得离谱 , 还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太岁!
参考资料:
[1
.1993年 , 黄建新、董兆麟《关于“不明生物体”的实际研究——特大型粘菌复合体的实验观察》
[2
.2010年 , 郑科研、董兆麟《不明物体“太岁”的初步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