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踩踏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发生踩踏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文章图片


发生踩踏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文章图片


发生踩踏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文章图片


一大早就在新华社的新闻里看到了韩国万圣节踩踏事件 , 10万人在首尔的梨泰院洞一带参加了活动 , 结果在某酒店旁狭窄下行的胡同里 , 有人在拥挤中跌倒 , 后方人流又不断涌入 , 导致严重踩踏 。
“151人死亡、82人受伤、355人失踪”的惨烈数据背后 , 难以想象现场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恐惧和痛苦 。


韩国万圣节踩踏事件的新闻报道 , 图源:新华社
听到踩踏事件 , 我们应该不会忘记2014年跨年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悲剧 。
满怀欣喜迎接新年的人群 , 在广场上越聚越多 。 和这次的韩国万圣节踩踏事件相似 , 场面的失控 , 也是发生在人流通过某个有台阶的狭窄路口时 。
有人被挤倒在地 , 然而前进中的人流没有那么快停止下来 , 于是 ,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 人们开始失控地接连摔跌……36人死亡 , 49人受伤 , 死伤者大多数是体力偏弱的女性 。

铭记悲剧 , 才能避免它再次发生
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
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 , 避免历史重演吗?
踩踏事件的发生场景 , 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某著名歌手在演唱会现场 , 由于舞台塌陷 , 歌迷蜂拥上前 , 造成踩踏;再比如在大型活动的现场 , 某人不慎摔倒 , 而后面的人员紧跟着被绊倒 , 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 , 发生连锁效应 , 导致严重的踩踏事件 。 受害者往往是活动不便或者行动缓慢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
所以 , 我们可以知道 , 容易发生踩踏事件的“高危现场” , 一般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
·人流量大 , 超过了场地的日常容纳限度;
·场地中没有可以缓冲避险的区域;
·地面情况复杂 , 有高低差 , 如坡度、台阶或楼梯;
·通道突然变窄 , 容易引发人流拥堵;
·维护秩序的人员数量不够 , 甚至没有;
·参与活动的人员情绪激动 , 容易触发冲动行为;
·人流的通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 , 容易产生拥堵 。

那么 , 从法医的视角看 , 踩踏事件里的伤亡都是怎么发生的?
踩踏事故的现场往往秩序混乱 , 人群失去控制 , 在大量人流相互冲击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撞击 , 挤压 , 甚至烧伤和烫伤 。 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发生在某一个受伤者身上 , 伤者也可能同时具有上述多种损伤 。
踩踏事故中最容易发生的损伤是骨折 , 尤其是肋骨骨折 , 骨折断端一旦刺入胸腔 , 刺伤心脏、肺脏等重要器官 , 就容易引起大出血而死亡 。
此外 , 在人群的挤压和冲击下 , 人们的身体与周围坚硬物体碰撞 , 容易造成肝脏、脾脏等器官的破裂出血 , 从而造成死亡 。
就像上面说的一样 , 踩踏事件现场一般环境复杂 , 当地面存在高低差时 , 由于人群拥挤 , 部分人员可能从高处跌落 , 形成严重的颅脑损伤、脊柱骨折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 很多伤者身上甚至会同时发生上述多种损伤 。
怎样才能预防踩踏事件的发生?
首先 , 对活动主办方来说 , 对任何大型活动进行备案和预演是非常重要的 。 尽量做到对大型活动现场周围环境进行周密的安排与部署 , 制定全面而系统的应对踩踏事件的紧急应对预案 , 以保证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能第一时间联系和协调各相关部门 , 对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伤员的合理、及时的救治 。
其次 , 对我们来说 , 最好的办法是不要主动卷入人流量大的场合 ,节假日出行之前 ,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人流情况 , 做出规避 。 如果已经陷入人群中 , 尽可能保持和身边人员的安全距离 , 避免中暑和缺氧导致的晕眩 , 千万不要因为焦躁而推搡他人 , 保持慢速前进 , 避免危险的发生 。
如果不幸遭遇踩踏事件 ,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 , 当踩踏事件发生后 , 人群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恐慌情绪 , 而恐慌引起的奔逃更容易刺激踩踏的发生 。 因此 , 当踩踏事件在你身边发生时 , 一定要冷静 , 不要惊慌失措 , 尽量维持好现场秩序 。
如果你处于相对安全的地方 , 当你的身边有伤员时 , 请联合身边人向远处人群大声呼救和警告 , 让后面的人群缓慢减速 , 为伤者争取避险的空间 。 情况稳定后 , 迅速利用通讯手段进行求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