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让文化传承更具有影响力

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南阳中学的学生日前体验考古与文物修复工作 图源/视觉中国
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发布50周年 , 为做好北京考古研究成果的阐释传播 ,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 , 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于10月29日上午在圆明园正觉寺举办 。 今年北京公众考古季以“考古探源 , 文明北京”为主题 , 活动为期两个月 ,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 活动将开展6个板块24项活动 。 6个板块分别为体验考古 , 专题展览 , 云端展示 , 学术论坛、考古讲座 , 考古进校园 , “我与考古”征集活动 。
“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 。 近年来 , 我国在“公众考古模式”上有所探索 , 但基本仅限于在某一天开放考古现场 , 让部分有兴趣的老百姓参观 , 与专业考古人员交流 , 聆听对考古过程和文化遗产的解释;近年来 , 一些考古活动还被搬上“云端”进行直播 , 让网友参与“云考古” , 一时吸引众多人的眼球 。
近年来 , 公众对考古的热情持续高涨 , 《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节目吸粉无数 , “考古盲盒”火遍全国 , 去年三星堆更是成为国内考古界“顶流” 。 如今不少热爱考古的年轻人直接报名成为公众考古志愿者 , 近距离走进考古现场 , 认土层、分器物、清墓葬 , 沉浸式体验考古乐趣 , 原本深藏在“象牙塔”里的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正越来越近 。
从“良渚遗址热”到“三星堆上新” , 社交媒体佐证 , 大众对考古、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连年走高 。 与之相应 , 我国在公众参与考古方面的探索也常出新招 , 如开放考古现场 , 让有兴趣的大众参观、与专业文博人员对话;又如一些考古项目通过线上直播 , 让网友参与“云考古” 。
【“公众考古”让文化传承更具有影响力】将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握于掌中的感觉 , 诚然是迷人且极具诱惑力的 , 对年轻人来说尤为如此 。 伴随着考古工作渐渐走出了“象牙塔” , 考古学也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这几年 , 图书出版 , 考古类书籍越来越畅销;文化旅游 , 博物馆成为很多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 都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 。 前两年热播的《国家宝藏》 , 更是证明了“公众考古”理念的正确性和可能性 。
当“公众考古”俨然成为新的显流 , 已播出九期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作出了有益探索 。 该节目一边以“行万里路”的年轻视角 , 让世界遗产“活”了、灵动了起来;另一边 , 主创也“沉”下心 , 回归爱国、学术、坚守等价值内核 , 主张了真正的“公众考古”理念 。
公共考古正在悄然兴起 , 但社会对考古仍存在许多偏见与误解 , 这就需要集中精力从正面出击 , 运用更好的形式和手段来弘扬正能量的考古 。 去年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 , 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 业界教授前辈们送书送祝福 。 这无疑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 , 考古是一件很酷的事 , 它和社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年轻人心中 , 显然有了更丰富的答案 。
不言而喻 , 公共考古是考古专业知识、理论及价值传递给公众的有效方式 , 通过公共考古还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 这种模式能让更多公众了解到真正的文物 , 从而热爱、珍惜文物 , 并立志保护珍贵文物 , 弘扬传统文化 , 守护民族根脉 。
毋庸讳言 , “公众考古”不妨可以多一些 。 这种模式有助于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 , 澄清“考古是什么”以及“考古在干什么”等 。 而考古行业亦应改变从考古“本位”出发来对待公众的态度 , 努力去满足公众的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 一言以蔽之 , 公众考古在社会教育、知识普及方面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也是国际上很重要的趋势 , 它昭示着考古领域发展很重要的方向 。
(作者 吴学安 来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
- 浙江杭州,一男子开着一家租车行,将一辆“宝马”M4租给了一小伙三天
- 免费旅游?管吃管住?这是临沂“荣赛酒业”传销组织玩的套路!
- 全网热议的“大学生活费只有500元”事件,扯掉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 同学聚会“男A女免”,男子到现场后亚历山大,只来了2个男生
- “以假乱真,手段多端!”,若是看到这3种酒在售卖,一定远离!
- 科学家发现太空“巨大光晕”有助探索宇宙网奥秘
- 世界上哪里有不异常的事物?
- 中国渔民立大功!打捞出5000亿“巨宝”,“失主”要回被我国拒绝
- FBI解密的一份“外星尸体”文件?罗斯威尔坠毁的,到底是不是UFO?
- 真实的朝鲜:我们的90年代?带你来亲自看看不一样的“朝鲜”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