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香山|秋季登高,望壮阔天地~

文章图片



城市里的风来来往往 , 季节也显得匆忙 。 但秋天能总用几树落叶引起我们的注意 , 告诉我们云变得很高 , 山水清澈 , 天空疏朗 。
正所谓“秋景堪题” 。 山色四时相异 , 而在秋尤胜 。 “悲哉 ,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秋天的山烂漫而落寞、斑斓却孤独 , 俯仰间总能唤起人们心中的诗意 。

现代人不善吟咏 , 但在瑟瑟秋风中感受到的悲思伤怀、旷达与洒脱 , 却与古人别无二致 。 周末 , 朋友圈里就频频出现大家登高远眺的片段 。 人隔千里 , 镜头中的风景也自不相同 。
行于雁荡山间
寥寥此掩扉
秋日登高 , 不可错过的是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 。

这里有灵峰夜景 , 灵岩飞渡;还有茂密的芦苇结草为荡 , 南归秋雁也多宿于此 。 可雁荡山虽美 , 秋季特有的稀疏零落让人无法抵抗 。 宋代诗人释希昼行走山间 , 就不禁吟起“长天来月正 , 危木度猿稀 。 谁得同无念 , 寥寥此掩扉”的寂寥之句 。

如今的雁荡山又是什么样子?
这里的山路其实不多 , 讲究的是“看山不爬山” , 走走停停间抬眼望见嶙峋怪石 , 就能凭借想象力勾勒出万般故事 。 这种对游人友好的缓和山路 , 也吸引了不少朋友拖家带口地前来玩赏 。

每当夜幕降临 , 灵峰高耸的山石就被披上了神秘的盛装 , 神秘而鲜艳 , 线条凌厉、色彩分明 , 摇摇挂于天幕之间 , 犹如神迹 。
现代人登高远眺之时 , 也许并不知道数百年前“寥寥此掩扉”的长叹 , 不过自古触景生情是人类共有的感情 。 秋日萧条寥落之景也难免令人感怀 , 从山川之中领略人生 , 古今之景之情 , 感悟到释希昼那一声叹息 。
如果释希昼能驻足多几个时辰 , 领略一番这夜晚时分的独特景色 , 不知能否将心中的愁思略解一二 。
红叶不是春
游人常少年
论及秋天的山景 , 几乎不可能不提香山 。
早在元、明、清时 , 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 , 每逢夏秋时节 , 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 。 正如《香山永安寺记》记载 , “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 。
香山秋时 , 可谓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古时就有文人墨客登临不绝 。

但到了秋天 , 这里的风月便改了模样 。 白居易在《醉中对红叶》中写到:“临风杪秋树 , 对酒长年人 。 醉貌如霜叶 , 虽红不是春 。 ”虽登高望远 , 对满山红叶 , 诗人心中却添了一份忧愁:枫叶有色但并非春意 , 如同自己脸有醉红 , 却青春不再 。

当今的游人 , 却不管枫叶的红是否关乎青春 。 周末难得 , 约上三五好友便信步上山 。
这时节的叶子还远远没有全红 , 但这深深浅浅的红与橙 , 再加上没来得及入秋的翠绿 , 反而构成了更加层次丰富、多彩动人的景致 。
旧时专供王孙公子赏玩的香山红叶 , 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 秋日香山的山径 , 也染上了喧嚣热闹的烟火气 。

当年老舍先生曾在诗中写“东流巨浪金潮北 , 霜降香山叶染霜” 。 秋日香山的萧瑟只让他感到无落寞 。 这世界就像一场寒秋 , 生命无常 , 祸福无测 , 也许只有寂寥的青山才是永恒 。 不过他若能看到千年后的游人对香山仍如此钟情 , 想必也能感到宽慰畅然 。

桂林望故乡
长亭接短亭
身在异乡的你 , 那么是否也会在秋日里登高远眺 , 遥望故乡?
“登高上山上 , 高处更堪愁 。 野菊他乡酒 , 芦花满眼秋 。 风烟连楚郡 , 兄弟客荆州 。 早晚朝天去 , 亲随定远侯 。 ”唐代诗人戎昱是湖北荆州人 , 晚年流寓于桂州 。 这首《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 正是他在秋季登临西山时有所感怀而做 。 伴着秋风落叶 , 漂泊思想的情绪流于笔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