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 2012年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瑞士苏黎世大学无机化学所共同进行的“中瑞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中国古代硅酸铜钡颜料研究”课题研究 , 它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德国高温电炉作为实验设备 , 力图完美复刻古代中国人的制备方式 。
实验使用石英粉作为硅源 , 使用铜绿和氧化铜作为铜源 , 使用硫酸钡、碳酸钡和氧化钡作为钡源 , 同时使用氧化铅作为铅源 , 模拟制备出三种古代人造硅酸铜钡的颜料 , 试图复刻中国紫(BaCuSi2O6)、中国蓝(BaCuSi4O10)和中国深蓝(BaCu2Si2O7)的实验 , 并将其成果撰写成为《中国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模拟制备研究》发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在实验中 , 中国紫的制备难度系数之大超出了实验者的最初预料 , 它不仅需要完备的高温催化设施、以及反复调整的化合物比例作为钡的来源 , 同时需要使用氧化铅或者碳酸铅作为催化剂 , 并且配合碳酸钠作为助熔剂 , 才最终成功实现了“中国紫”的制备 。
但此次的实验 , 虽然成功复刻和实现了此种颜料的合成 , 但其中涉及的化学实验设备、实验方法、甚至实验设计 , 都被认为远远超出了古人所可能理解和掌握的范围 。 通过实验 , 专家高度怀疑 , 中国古人在古老的炼丹术和青铜冶炼技术上 , 可能积累了远远超过今人想象的化学提炼技术和思维范式 , 但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在东汉末年的频仍战争中全部散失亡佚 。
第二、合成“中国紫”的另一个困难在于温度的控制 。
根据相关实验 , 埃及蓝的合成试验温度大约在800~900℃ , 而“中国紫”的试验温度 , 最高可达近2000℃ , 同时要求对温度的控制做到精准 ,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中将重晶石(硫酸钡)和毒重石(碳酸钡)中的钡置换出来 , 并有效参与硅酸铜钡的合成 , 而对于这样高的温度条件 , 以及在这样高的温度条件下古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观测 , 实验人员显然也无法给出明确的解答 。 成功的复刻实验 , 虽然合成了想要的最终物质——硅酸铜钡(BaCuSi2O6) , 但对于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 ,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仍然需要很漫长的破解之路 。
【续篇:失传两千年的“汉紫”与现代超导实验,它的制备有多难?】当然 , 就像在之前的评论区里一样 , 虽然专业的研究学者费尽心思花费数十年时间都未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 但在评论区总有“聪明人”用键盘就能言之凿凿地轻松破解这样的“千古谜题” 。
推荐阅读
- 从“曙光”到“梦天”,天宫千年圆梦
- 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它究竟有多厉害?货物能出舱,还能放小卫星
- 土壤水分测定仪进行土壤水平检测
- 假如人类突然消失,地球会怎样?
- 中国规模最大的太空实验舱,详解多功能的“梦天”实验舱
- 中国空间站最后一块“拼图”!长五B成功发射最重舱段梦天实验舱
- 我怎么这么好看!黑猩猩也爱照镜子
- 为什么公鸡天一亮就打鸣?难道它会算时间?有用的知识增加了
- 在未来地球可能成为世界最强星系之一。就连黑洞都不知道和地球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