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综述
对于大千世界 , 人类总是抱有无尽的好奇心 , 就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可以争论不休 。
有人认为先有鸡后有蛋 , 若没有鸡 , 蛋就没有了“父母” , 哪有出生的机会;有人认为先有蛋后有鸡 , 如果没有蛋 , 鸡从哪里孵化出来呢?
人类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 但一直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
终于 , 在2019年 , 科研人员们发现了一颗来自6.1亿年前的化石 , 从它的身上 , 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个惊人发现:先有蛋后有鸡 。
难道 , 困扰人类千百年的世纪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吗?
世纪之谜针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 ,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
一种观点认为先有鸡后有蛋 , 这种观点来源于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 , 有一个这样的观点 , 即“无父无母而降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
这样来看 , 鸡要出现 , 必定要经过蛋的孵化 。 而想要有蛋 , 没有鸡也不行 , 如果没有鸡来下蛋 , 那么所谓的第一枚但又从哪里来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先有蛋后有鸡 , 这一观点的理论渊源来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进化》中的相关观点 。
在达尔文看来 , 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经过进化形成的 , 并且 , 这种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以及生殖隔离这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
通过这三种进化 , 最初的生物逐渐分化为了几个不同分支 , 再形成不同的物种群 。
当各种生物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 , 这些种群之间就会发生杂交繁殖 , 这样一来 , 又形成了新的物种 。
按照这个理论 , 鸡有可能就是两个物种杂交形成的新物种 , 这样来看 , 鸡的父母不一定是鸡 , 但它一定会是经过蛋的孵化才出现的 。
也就是说 , 必须要先有蛋才会有物种的出现 。
只不过 , 相对于物种形成过程来看 , 从鸡到蛋或者从蛋到鸡的过程是十分短暂的 , 很难得出一个具体清晰的划分界限 。
因此 , 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 , 谁也说服不了谁 , 在千百年来都未曾分出过胜负 。
而在2019年 , 中国科学院终于给出了一个确切答案 , 解开了这一世纪谜题的谜底 。
化石研究表明:先有蛋再有鸡位于我国贵州省的瓮安县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 , 因而被誉为“亚洲磷仓” 。 而在古老的磷矿之下 , 瓮安县的土地中还埋藏着极其珍贵的动物化石 。
正是因为这些动物化石 , 瓮安县还被认定为是研究动物起源以及早期进化发育的重要地点 。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殷宗军团队与国外专家们通力合作 , 在瓮安县发现了一类距今已有6.1亿年的化石 , 并将其命名为笼脊球 。
笼脊球极其微小 , 直径不足1毫米 , 肉眼几乎捕捉不到 , 更别说看出什么名堂来了 。
不过 , 在先进成像技术的帮助下 , 科研人员们成功重构了众多笼脊球的立体结构 , 并且重构得相当精美和完整 。 这样一来 , 他们便可以分析笼脊球的发育过程 。
在发育早期 , 笼脊球像一个鸟笼一样 , 而到了晚期 , 笼脊球又像是一个实心球 。 可以看出 , 在不同阶段 , 笼脊球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 。
研究人员还发现 , 从发育特征来看 , 笼脊球与动物的单细胞近亲十分相似 , 不过 , 笼脊球的发育还要复杂上不少 。
除此之外 , 观察发现 , 笼脊球的胚胎细胞还发生了有规律的细胞迁移和重组现象 , 而这种细胞运动与动物原肠胚细胞的运动行为高度相似 。
原肠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 只有经过这一阶段 , 分化的细胞才能够产生器官与组织 , 再长成一个动物 。
因此 , 通过观察发育过程 , 我们可以发现 , 笼脊球既像是单细胞的祖先 , 又与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十分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