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布局激光雷达,车企巨头和特斯拉对着干?华为又“赌”对了( 二 )


前者是指激光会被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吸收 , 从而变得衰弱 。 后者是指激光遇到大气中大分子和悬浮颗粒产生散射 , 改变传输方向 , 使得目标物和接收器的激光功率降低 , 产生衰弱 。
第二、识别不够精细
激光雷达是通过发射激光 , 触碰到物体产生漫反射 , 再回到雷达接收器中 , 根据这个过程中的时间测算出距离和物体“容貌” 。

但是它并不能像摄像头一样识别出物体的颜色、质地 , 也就意味着不能呈现出交通标志上的文字、道路虚实线等信息 。
第三、质量
目前激光雷达分为机械式、半固态和固态 。 机械式激光雷达发展时间久 , 产业链比较成熟 , 但是质量较差 , 轻度触碰便可能产生损坏 。
半固态和固态雷达的质量和稳定性要相对好一些 , 但是测量范围要打些折扣 。
目前 , 在华为等国产厂商的重拳出击下 , 激光雷达的成本和体积等“硬伤”已痊愈一大半 , 成本也与三目摄像头相差无几 。 体积缩小后 , 使其不像之前那样需要架设在车顶上 , 而是可以直接安装在前保险杠里 , 识别精细度更高 。
四、结语福田汽车智能控制副总工程师钱国平曾表示:“从技术角度看 , 现阶段的纯视觉方案不太可能成功 。 ”

如果说 , 车载激光雷达之前因为成本和体积等原因而让人无法深爱 , 那么华为等国产技术的突破便给激光雷达赛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 未来 , 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或许还将并驾齐驱很多年 , 但最终谁能胜出还要拭目以待 。
或许 , 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 , 两者搭配使用 , 才是最优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