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米氏叶吻银鲛(拉丁学名:Callorhinchus milii) , 别名大象鱼、幽灵鲨、鬼鲨、象鲨 。
它是打败所有其动物的活化石 。 米氏叶吻银鲛 , 拥有所有脊椎动物中进化最慢的基因组 。
进化最慢
鬼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鲨鱼 , 而是属于一个被称为鼠鱼的群体 , 它在大约4亿年前从鲨鱼中分化出来 。 有研究人员将它的基因组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 他们发现它和它们的祖先的基因组变化不是很大 , 所以这种鱼保持着最缓慢进化的记录 。
这个不寻常的家族是在大约4亿年前从鲨鱼中分出来的 。 鬼鲨很容易被识别 , 因为它们的眼睛非常大 , 位置很高 , 鼻子末端有棒状结构 。 它们突出的口鼻是用来在沙地上寻找食物猎物的 , 对电场和运动非常敏感 。 它们的背鳍前面有一根危险的脊椎 , 钓鱼者应该小心处理这条鲨鱼 。
鬼鲨的分布
鬼鲨生活在西南太平洋 , 沿着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的温带海岸 。 它们生活在至少200米深的冷温带地区的大陆架上 。 它们会在春季迁徙到河口和近岸海湾进行交配 。
鬼鲨的形态特征
由于位于吻部的小棒状结构 , 鬼鲨很容易识别 。 鬼鲨口鼻部的棍棒状突起是用来搜寻猎物的 。 末端覆盖着能感知运动和微弱电场的小孔 。
鬼鲨可以长到125厘米长 , 嘴位于吻的后面 , 眼睛通常是绿色的 , 大且位于头部上方 。 在鬼鲨的每一侧胸鳍起点的正前方有一个鳃孔 , 它们的胸鳍很大 。
它们有两个间距很大的背鳍 。 在第一背鳍的正前方有一个脊椎;第一背鳍比第二背鳍高很多 , 臀鳍比尾鳍高 。 尾鳍在下叶起点最宽 , 没有尾丝 。 尾鳍的上叶比下叶长很多 。 身体是银白色的 , 类似于铝箔的颜色 , 偶尔在眼睛后面和鳍上有深色的斑纹 。
鬼鲨的身体光滑 , 缺少刺和小齿 。 它们有三对超矿化牙板 。 上颚的前齿板是锋利的和刀片状的 , 而下颚的前齿板是平的 , 用于压碎坚硬的猎物 。 鬼鲨的牙齿不会像鲨鱼那样脱落和更换 。
鬼鲨的繁殖
雄性拥有可伸缩的交配器官 , 称为钩环 , 位于腹鳍附近 。 这些前叶钩呈匙形 , 由褶边状的叶和一个球状腺体组成 。 头上还有一个拇指形状的扣环 , 用于在交配时保护雌性 。
鬼鲨是卵生的 。 两个角质卵壳在春季被释放到浅水中的沙质或泥质底部 。 这些卵壳长25厘米 , 宽10厘米 , 呈金黄色 。 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 , 卵壳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 幼体孵化时 , 体长约15厘米 。 随着它们的成长 , 它们会从浅水区转移到深水区 。
鬼鲨和人类的关系
在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的大陆架上 , 人们对鬼鲨进行商业捕捞 。 这种鱼是非目标鱼 , 经常在红鳕鱼和比目鱼渔场被捕获 。 然而 , 在坎特伯雷海岸仍然有近岸船只对鬼鲨进行定向捕捞 。 在新西兰周围的水域 , 捕获量可能接近1000吨 , 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澳大利亚 。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 , 商业捕获量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保持稳定 。 然而 , 三英里范围内禁止所有维多利亚水域捕鲨为包括鬼鲨在内的许多物种提供了避难所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总可捕量”配额 ,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 。 由于其高生产率 , 鬼鲨渔业似乎是稳定的 。
【长相奇特的“鬼鲨”,有着大象一样的鼻子。创下进化最慢的记录】鬼鲨有一根长棘 , 位于第一背鳍的正前方 , 用于抵御潜在的捕食者 。 人类在处理这种鱼时应该小心 , 以免受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