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混沌世界里的不断摸索 拨云见日


人类,在混沌世界里的不断摸索 拨云见日


文章图片


人类,在混沌世界里的不断摸索 拨云见日


文章图片


——《图说冥界鬼神.殷伟》的唯物世界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 。 在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中 , 出现了很多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创作者 , 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工作 。 在古代先哲的思想很多与当下社会遇到的问题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 例如:“芸芸众生 , 一切平等 。 ”和现今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完全一致;“万物有灵”与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又是更为广博;古人讲的“善仁与果报”与现代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非常契合等 。 从这个层面讲 , 古今的理论和思想既有继承和发展 , 又有弘扬与创新 。 今天 , 刘易生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是古代的鬼神与现代的唯物理论的结合点 , 供大家交流探讨 。

1.古人认为的“鬼神”来源于想象
从本书中也讲到了 , 其实古人认为的鬼神 , 就是由生人的想象而来 。 所以有文中“在先民的心目中 , 鬼是人死后的归宿 , 鬼由人变来 , 鬼是人的生命的延续 。 “人归为鬼”就是人死之后变成了鬼 , 所谓鬼 , 是古人对死亡之后的人的另一种称呼 。 每个人都要死 , 死了必然归于黄土之下 , 这就是鬼 。 人死 , 一定要入土才为安 , 鬼是人最终的归所 。 ”
从实践分析看 , 其实所谓的鬼本身就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形象 , 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 , 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就充满了各种的想象 , 以致于衣食住行都渗透着各种迷信的色彩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鬼部》对“鬼”字解释是:“鬼 , 人所归曰鬼 。 从人 , 像鬼头 。 鬼阴气贼害 , 从厶 。 ”文中 , 也讲到了鬼与归的谐音 。 而关于鬼的各种描述也都停留在模糊和恐吓的阶段 , 没有人可以完全地描述出他们的具体形象 。

2.古人对未来充满了想象
在先民的心目中 , 鬼是人死后的归宿 , 鬼由人变来 , 鬼是人的生命的延续 , 这一点 , 郭沫若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 , 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 。 上帝永存的观念
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发生出来 。 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 , 宇宙是鬼和人共有的 。 有这样的鬼世界 , 所以中国人用不着天堂 , 用不着地狱 。 鬼是人的延长 , 权力可以长有 , 生命也可以长有 。 ”
其实 , 古人对鬼神的描绘 , 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既充满恐惧又充满想象的矛盾心情 。 在封建社会里 ,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现实生活的残酷 , 让人们充满了绝望;因而寄予未来的生活 , 甚至是佛教宣扬的来世的生活的美好 。 而当下无法实现的对残害百姓的恶徒的惩罚 , 也寄希望鬼差的伸张正义和公正的审判 。 这也反映出了旧社会老百姓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无可奈何 。

3.“鬼”的类型是百姓残酷遭遇的映照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客有为齐王画者 , 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 。 ’(齐王)曰:‘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 夫犬马 , 人所知也 , 旦暮罄于前 , 不可类之 , 故难 。 鬼魅无形者 , 不罄于前 , 故易之也 。 ’”
古人对生活中遇到的通常的问题 , 都会抽象化成某鬼 , 来体现出现实中这样的人的可怕和对他们的痛恨 , 而延申出后边鬼差对这些人的惩罚 。 最终 , 实现了奖善罚恶的理想的追求 。

4.对神的崇拜是对现实英雄的崇拜
【人类,在混沌世界里的不断摸索 拨云见日】无论对鬼王的权力的渲染还是对鬼差能力的夸张 , 都是希望正义力量的展现 。 而这些人物原型中 , 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的清官和名人 。 比如 , 隋唐时的秦叔宝、尉迟恭、韩擒虎等;明朝的寇准、包拯等 。 对这些伸张正义的官员的崇拜 , 体现出了百姓对清官好官的怀念和人间正义延续的向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