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章图片

北回归线|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一、基本信息
夏至 ,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 。 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 。

夏至这天 ,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 此时 , 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 , 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 。 夏至过后 , 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 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
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 , 夏至过后 , 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 , 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 , 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 , 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 夏至在中夏之位 , 即午位 , 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 , 且白昼最长 , 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 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 ,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 , 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 。 此外 , 夏至后 , 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

二、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 。 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 , 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 。
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 , 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 , “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 。

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 。 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 , 天下皆春;斗柄南指 , 天下皆夏;斗柄西指 , 天下皆秋;斗柄北指 , 天下皆冬 。 ”
二十四节气 , 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 一岁四时 , 春夏秋冬各三个月 , 每月两个节气 , 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

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
:“日北至 , 日长之至 , 日影短至 , 故曰夏至 。 至者 , 极也 。 ”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
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 , 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 , “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
三、气象变化
◆气温降水



夏至过后 , 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 , 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 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 , 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 , 气温将继续升高 , 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 俗话说“热在三伏” , 真正的暑热天气 , 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 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 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 , 日照充足 , 作物生长很快 , 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 , 空气对流旺盛 , 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 , 降雨范围小 , 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 。 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 , 但离“入伏”也不远了 。 从“夏至”起 , 经过三个“庚日” , 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 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