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 “死海效应” , 并就如何防范这一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 。
引子
什么是“死海效应”呢?我们先来一同看一下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死海” 。
死海是一片位于中东地区的著名湖泊 , 是地球大陆可见表面的最低点 , 因此有“世界肚脐”之称 。
死海之所以能够闻名世界 , 倒不是因为其是陆地最低点 , 而是因为其所拥有的另一大特性 , 也就是约为海水8.6倍的盐分浓度 , 正是这一可怕的浓度 , 我们才会在百科全书上看到人们借助浮力平躺在湖面上看书的真实画面 。
也许对游客而言 , 这会带来非常新奇的感受 , 也会成为人生中的一段有趣经历 , 但如果从残酷的自然界视角来看 , 死海是毫无生气 , 处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
在死海中 , 除了极少数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之外 , 几乎没有任何动物或植物可以在如此高盐的环境下生存 , 甚至在湖岸上也是如此 , 让人有死气腾腾之感 , 这也是其被命名为“死海”的原因 。
当然 , 死海并未满足于其业已恐怖的盐分浓度 , 因为随着水位的逐年下降 , 其浓度值仍然在不断上升 。
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 , 死海是一片非常“正常”的咸水湖泊 , 其盐度也和大海无异 , 生物的生存并未受到影响 , 但随着湖水不断蒸发 , 盐分浓度越来越高 , 生物几近绝迹 。
这就是“死海效应” 。
“死海效应”与大历史
如果联想到历史的话 , 可以举战国末期的魏国作为例子 , 那个时候的魏国与当前死海的状态无异 。
首先 , 当时魏国的国势已由盛转衰 ,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 这相当于死海逐年下降的水位 , 以及逐年上升的盐分浓度 , 而当时魏国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的窘境 , 又相当于死海因盐分过高而无法支撑周围生物的生存 。
熟读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 , 在“三家分晋”之后 , 历史的拨盘从春秋拨到了战国时代 , 而魏国就是第一个崛起的国家 。
魏国的率先崛起离不开魏文侯的励精图治 , 离不开武将乐羊、变革大师李悝等人才 , 也离不开几代人多年的建设和努力 , 最终 , 魏国变得非常强大 , 强大到连秦国也只能望其项背 。
在魏国强大武卒的攻势下 , 老秦人甚至都出不了函谷关 , 连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在一场与魏国的战争中不治而亡 。
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辈出、强盛至极的国家 , 却在战国的中后期开始衰落 , 究其原因 , 我觉得还是与其在治国上的失误分不开 , 也与其无法吸引优秀人才 , 造成人才“断档”的失误分不开 , 当时再无人愿意投效魏国 , 再无人愿意参与魏国的建设 。
【谨防“死海效应”(上)】关于战国时代的这些背景故事 ,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 , 可以翻阅史书 , 从史书中找到当年的片段 。
看到这里 , 我想增加一个“对应” , 即对于人才的不重视、糟糕的治国理念都是触发人才吸引力日渐下降的关键因素 , 这相当于每天暴露于烈日之下的死海 , 水分在日复一日蒸发、盐分浓度也在日复一日上升 。
和死海存在的恶性循环一样 , 国家衰退和人才凋敝也是一对恶性循环 。 我们需要以这段历史为戒 。
在下一篇文章中 , 我将和大家聊一聊“死海效应”在企业层面的表现 , 并提出一些如何规避“死海效应”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