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 , 她以专业成绩第一名获得清华大学直博机会 , 如愿师从施一公 。
白蕊坦言 , 刚到清华时 , 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白” , 并不怎么优秀 。 “施老师安排我们去做剪接体这样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 我当时心里是发怵的 。 ”白蕊说 。
什么是剪接体?白蕊拿电影剪辑打了个比方:“我们的遗传信息是写在DNA(脱氧核糖核酸)里的 , 但它只是遗传信息储存库 , 并不能直接执行这些功能 , 需要先形成RNA(核糖核酸) , 再形成蛋白质 , 然后由蛋白质来完成生命活动 。 但我们的基因是片断式的 , 不连续 , 就像拍电影的电影素材一样 , 不是从头拍到尾 , 一刀都不剪 , 需要一个剪辑师来完成片断的重新拼接 。 执行这个剪接功能的就叫剪接体 。 ”
白蕊说 , 剪接体是非常复杂的、由上百种蛋白组成的大分子机器 , 好比机器有很多零部件一样 。 把电影片断按不同风格进行剪辑 , 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 基因也是如此 。 不同基因片断的重新拼接 , 会表达出不同的蛋白质 。 我们人类的基因约有2万个 , 而蛋白质却有几十万种 。
剪接体的“取舍”一旦出错 , 就可能造成各种疾病 。 研究表明 , 35%的人类遗传紊乱和多种癌症均与RNA剪接的异常和剪接体蛋白的突变有直接关系 。
这不仅会让一个刚入门者发怵 , 即便放眼全世界 , 也是个难题 。
有一次 , 施一公在组会上就鼓励大家说:“正因为它是世界难题 , 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 。 如果我们清华人都没有这个勇气去做的话 , 那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
“我们都是‘90后’ , 就开始往上冲 。 你要是不敢 , 第一步就输了 。 能不能做成是后面你自己的投入和付出决定的 。 ”白蕊说 。
· 白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
在“冲”的过程中 , 她差点被绊倒 。
2015年底的一天 , 她结束了几天连轴转的实验回到宿舍 , 正准备入睡时 , 感到腿有些疼 , 仔细一看 , 发现腿上青一块紫一块 。 后来 , 她被确诊患了自身免疫病 。
白蕊慌了 , “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样 ,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 在意识到做实验效率的重要性之后 , 她决定彻底改变 。 别人做一个实验的时间 , 她可以完成两个甚至三个实验 。 她对实验细节要求很高 , 实验要做到又好又快 。
2016年1月29日 , 白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ence , 这时她刚入学半年 。 同年 , 她和师姐万蕊雪一起发表了3篇Science , 特别是8月26日以“背靠背”形式发表两篇Science , 给学术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
· 2016年 , 万蕊雪(右)获得清华研究生特奖 , 白蕊参加特奖分享会 。
1990年出生、年长两岁的万蕊雪是她的好搭档 。 病痛折磨了白蕊将近1年 , 是万蕊雪不厌其烦地开导她 。
“自己当初这么坚持的事情 , 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放弃了 。 ”就这样 , 白蕊的心态逐渐回归正轨 。
在自然科学领域 , 有3家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 , 合称CNS 。 多少人曾为在CNS上发表一篇论文而抓狂 , 而白蕊博士毕业前一共发表了8篇CNS文章 , 其中5篇Science , 3篇Cell , 被引用上千次 。 8篇中的7篇 , 白蕊是第一作者 。
2018年 , 白蕊第一次拿奖——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 这是清华研究生的最高荣誉 。
虽然她后来得过很多奖 , 但她最看重的是这一次 。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一些成果得奖 。 从那时开始 , 我就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比之前做得更好 。 ”白蕊说 。 她又成功把自己绑定在那个良性循环里 。
第二年7月 , 白蕊博士毕业 。 完成硕博连读 , 她仅用了4年时间 。
· 博士毕业时的白蕊 。
之后 , 她追随施一公 , 来到位于杭州的西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在这里 , 她继续死磕剪接体 。
99%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
科研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顺利的 , 人生不如意事 , 十中有八九 。
2017年夏天 , 白蕊所在的科研小组收到施一公邮件 , 被告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被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抢发了 。 这意味着自己的研究瞬间失去了很多意义 。
其实自己的团队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取得了成果 , 导师施一公也提醒要不要先发出来 , 但她觉得还不够好 , 想再优化一下 。
“被别的实验室抢发成果这件事太令人痛心了 , 我希望这辈子都不要再经历了 。 ”她说 。
推荐阅读
- 物理学上三大未解之谜,破解任何一个,人类文明都能大幅度提升
- 特斯拉临终前为什么要烧毁毕生手稿?他到底发现了什么?难道是记录了什么秘密?
- 史前人类遗留下的“高科技”,或能够证明人类已被毁灭过多次?
-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
- 圆周率已经计算到31.4万亿位了,为啥还要计算下去?看完涨知识了
- 杨利伟太空听到“敲门声”,13年后才知晓原因,幸亏他及时返航
-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 九位科学家荣获中国物理学会2021—2022年度物理奖
- 南极又出幺蛾子!最大冰山脱离南极洲,变成“冰山坟墓”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