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文章图片


技不如人?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我国为啥15次就要扔?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第三次出舱了 , 这一次出舱的是航天员陈冬、蔡旭哲 , 刘洋在舱内配合两名航天员的出舱工作 。

既然是出舱活动 , 就离不开舱外航天服 , 陈冬和蔡旭哲身穿的舱外航天服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 目前是第二代“飞天”航天服 , 造价相当高 , 我没有找到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造价 , 但是第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造价就高达3000万人民币 , 而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无论是使用次数、使用时间 , 还是安全性 , 精细度等都比第一代进步了不少 , 造价肯定不会很便宜 。

但是 , 就是这么贵的一套服装 , 却只能使用3年15次 。
而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舱外航天服 , 却是1974年制作的 , 至今已经48年了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为什么美国48年前的舱外航天服还在用 , 我国为啥3年用15次就要扔?

舱外航天服很多人都以为舱外航天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 , 但实际上 , 舱外航天服的本质就是一件能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 。
既然是舱外行走 , 航天员就需要暴露在太空环境下 , 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我国空间站 , 都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飞行 , 这里大气层稀薄 , 气压非常低 , 温度变化非常大 , 再加上没有臭氧层和地磁场的保护 , 这里还有许多高能粒子和紫外线辐射 , 航天员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必死无疑 。

可另一方面舱外还有许多设备仪器需要安装 , 维护 , 航天员免不了要进行舱外行走 。 既然是安装设备仪器了 , 那对身体的灵活性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 总不能穿着厚厚的铁皮衣来操作精密仪器吧 , 在这种背景下 , 就需要一款舱外航天服 。
目前我国空间站航天员穿着的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 , 一共由6层造成 , 从里到外分别是:
  • 舒适层;
  • 散热的液冷通风层
  • 加压气密层
  • 限制层
  • 隔热层
  • 外防护层

(第一代“飞天”)头盔是由4层组成 , 里面2层是充压结构 , 外面分别是防护面窗 , 滤光面窗 , 在阳照区工作时 , 可以打开滤光面板 , 以免阳光刺眼;在背阴区工作时可以打开头盔上的照明灯 。

舱外航天服最重要的还有手套 , 因为航天员要操作很精密的器件 , 而它们所处的环境又决定了手套也必须要有足够强的防护能力 , 所以制作舱外航天服的手套不能太厚 , 但同时又要有防护能力 。
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使用了特殊隔热橡胶材料 , 以及纤维织物 , 再将每位航天员的手进行3D扫描 , 得到精确数字之后再对每一位航天员量身定做 , 这样一来手套就可以完美契合航天员的手 , 我国航天员戴上手套之后 , 可以握住25毫米粗细的东西 。

冬天我们穿厚衣服时会遇到一个问题:身体很笨重 , 做点家务都费事 。 而咱们的舱外航天服重达130千克 , 这么厚的衣服穿脱方便吗?活动时关节灵活吗?
要不怎么说舱外航天服技术含量高呢 , 它不仅仅有生命保障系统 , 关节设计得还非常灵活 , 在肩、肘、腕膝、踝等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 , 需要弯曲的肘部等关节还采用了“虾式关节” , 这样航天员即便穿着130公斤重的衣服 , 也不会感到笨重 。
更关键的是 , 这套衣服还特别好穿脱 , 它采用的是背入式穿着 , 打开背包门 , 自己穿进去之后 , 通过拉绳先把背包做一个预关闭 , 再通过这边的锁闭手柄来把整个服装关闭 。 只需要5分钟即可完成 , 非常方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