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闭,不必,不避


不闭,不必,不避


文章图片


不闭,不必,不避


文章图片


不闭,不必,不避


贾平凹在《高兴》中有一句话:
咱能改变的就去改变 ,
不能改变的就去适应 ,
不能适应的就去宽容 ,
不能宽容的就去放弃 。
面对纷繁的事情 , 我们潜意识里总会不自觉产生逃避的想法 。
真正积极的人生态度 , 不是一定要强迫自己去争取什么 ,
而是勇敢面对生活抛出的挑战 ,
不自闭 , 不必要 , 不逃避 。

1
不自闭 , 不断提升认知才会带动生活水平的提升
亚里士多德曾言:
“从本质上讲 ,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 , 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 , 要么不是人类 。
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
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 , 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 ,
因而不参与社会的 , 要么是兽类 , 要么是上帝 。 ”
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的 , 个体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
通过集体的力量创造的智慧却数不胜数 。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
除了挣钱 , 生活之道又何尝不处处依赖认知呢?
真正聪明睿智的人 , 绝非是闭门造车之人 ,
ta们一向是善于敞开怀抱迎接智慧、将别人总结的睿见为己所用之人 。

2
不必怀揣着太多想法
大脑被太多杂念所占据 , 最本真的那部分就会被忽略 。
你是否在某次考试因为过于紧张而考砸?
你又是否有过在某次年终报告中因过于慌忙而演讲失误?
考试时 ,
是脑中“我不能考差 , 我不能辜负谁的期望”等等杂念扰乱了对题目的思考;
报告工作时 ,
【不闭,不必,不避】是大脑中“我不能出差错 , 我不能辜负领导的关心”等等杂念占据了本属于报告内容的位置 。
而杂念的产生 , 会打乱我们正常的思考 ,
使我们达不到最有利于我们思考的状态 。
《你经历了什么》一书中有一段话解释了这一点:
在失调状态下 , 大脑较高层级(如大脑皮质)的一些系统会被关闭 。
这使得以前线性的陈述性记忆的检索效率低下 。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考试焦虑症 。
考试的内容已被存储在大脑中 , 但在特定的时刻(如在考试期间) , 突然无法检索 。
当这个人处于良好的调节状态 ,
感觉到连接 ,
感觉到安全时 ,
存储的内容就可以被提取 , 也更容易检索 。
所以 , 破除焦虑就显得尤为重要 。
在一部名为《成为沃伦·巴菲特》的记录片中 ,
巴菲特谈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与比尔·盖茨认识后不久 ,
比尔盖茨的父亲要求两人在纸上写下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一个词 ,
两人写下的词竟不谋而合:专注 。
在巴菲特曾言专注是其人格中最为强大的一部分 ,
不论对什么领域感兴趣 , 他总会不自觉地深挖——阅读相关文献 , 与该领域人才交流讨论等等 。
这也是其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好习惯 。
太多的想法 , 不是为你的生活助力 ,
它有如一根无形的钢丝 ,
在你奋力向前走的时候牟足了劲将你往后拉 ,
而你却不知道它的存在 , 只埋怨自己的不是 。

3
不逃避 , 才会走得更远
有个朋友 , 而立之年时下定决心打开了自己年少因种种原因尘封已久的梦想——创业 。
刚开始在公司埋怨环境不好 , 一直有工作打扰自己进程 。
后来辞职在家 , 又嫌弃老婆孩子太闹腾 , 于是外出租房 。
技术人员、厂房找齐了 , 却迟迟不肯投入资金 。
他跟我说:
明明眼见一步步向梦想走去 , 却有些犹豫 。

偶然间看到的一个视频 , 将朋友的症状剖析的深切著明 。
这是一种每个人都有的保护机制 ,
当我们面对某些有挑战的事情时 ,
总会自己给自己故意设置一些阻碍 ,
这样即使失败了 ,
也很容易给自己找借口 ,
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 ,
从而逃过内心对自我的追责 。
换言之 , 你的身体正在帮你逃避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