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男子9岁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在游戏平台充值2万多元。

【湖南湘潭,男子9岁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在游戏平台充值2万多元。】

湖南湘潭,男子9岁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在游戏平台充值2万多元。


文章图片


湖南湘潭,男子9岁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在游戏平台充值2万多元。


湖南湘潭 , 王先生9岁的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 , 竟然在游戏平台充值2万多元 。

王先生请求平台返还 , 但是对方不予理会 。 王先生无奈之下 , 向媒体求助 。

王先生几年前离异 , 离异后儿子归他 。 为了挣钱 , 王某让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 。

谁知今年5月份 , 他在工地被工程车撞倒 , 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 , 经诊断为截瘫 。

截止至目前 , 王先生已经花费了近60万 , 但是还不能下床 , 大小便都需要人照顾 , 经济压力也非常大 。

但是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此时9岁的儿子小杰为了打游戏在平台充值了2万多元 , 这让本来已经贫困的家庭 , 雪上加霜!



此前 , 小杰已经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 王先生向平台申请退款2000元 , 平台退了一半 。

可是实际小杰充值了2万多元 , 孩子害怕家长打他只说充值了2000元 。

申请退款时 , 平台也没有告诉家长孩子实际充了多少钱 , 只是要求家长签订了协议 , 协议中约定如有再有充值行为 , 视作监护人同意 , 不再申请任何退款 。

王先生第一次退款后 , 不久收到花呗催款信息 , 经过查询才知道 , 孩子通过支付宝也充值了18000多元 。 但此后联系平台退款 , 平台不再受理 。

小孩子自制力比较差 , 只要接触到电子游戏很少能控制住自己 。

很多孩子为此不仅耽误了学习 , 还偷偷充值 , 导致家长损失巨大 , 所以很多家长对游戏企业没有好感 , 我自己也是 。

那么法律上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呢?

首先 , 网络平台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 , 所有的游戏必须接入实名认证系统 , 同时要进行防沉迷实名制系统 。

如果其没有按照规定接入系统 ,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 给予警告 , 没收违法所得 , 违法所得一百万元以上的 ,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百万元的 , 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 , 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相关许可证 。


而经过记者调查 , 该公司已经进行按照规定接入防沉迷系统 , 平台账号必须实名 , 不进行实名无法登录 。

所以说 , 该网络平台不存在违法行为 。

其次 , 网络平台不违法 , 那么是不是钱就不能退呢?

《民法典》规定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 , 但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本案中 , 9岁的小杰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使用手机给游戏进行2万多元的充值 , 属于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 , 且事后并未得到其监护人的同意 , 该民事行为为无效行为 , 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款 。

但是 , 本案中 , 因为家长第一次申请退款时已经签订了承诺书 , 承诺书已经明确约定 , 如果再充值 , 视为监护人同意 。

现在充值的时间就成为王先生能否退款的因素 。

按照《民诉法》规定 , 谁主张谁举证 , 如果王先生能够证明孩子充值时间发生在第一次申请退款前 , 游戏平台应该无条件地退还 。 否则 , 王先生只能自认倒霉 , 很难要回充值的钱 。

电子游戏对人的吸引力太大 , 成年人都无法抵抗其诱惑 , 更何况是孩子 。 希望国家出台更强有力的措施 , 严格限制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

大家认为是否应该禁止企业向孩子提供电子游戏服务呢?欢迎在评论你区留言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