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中国智慧三纲五常?先秦哲学
人物思想
孔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须反求诸己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 ”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荀子
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 。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积极改变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
老子
道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无为和玄德: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应万物本性生育万物却不主宰其命运 。
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承;祸福相倚;曲则全枉则直 。
为人处世:守柔贵雌;不敢为天下先;以德报怨 。
政治理论:小国寡民;为腹不为目;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逍遥: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 。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
相对主义: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德角度看万物都是一 。万物的高低贵贱长短都没有可观的标准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 。
自本自根的道论: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来就独立自存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
杨朱
其人:早期的隐士 。时代在墨子、孟子之间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伪哀;提倡礼乐怠慢生产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强调无差别、无差等的爱
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逻辑学:最早提出类(类名类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强调推论)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让人兼爱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
后期墨家
义和利: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动机也应该是可观效果上的利益 。
知识的三种来源:亲知(亲身感觉得到的知识)、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逻辑理论: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观事物的(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②把概念分为三类: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概念)、类(同类事物的共同感念)、私(专讲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③判断分三类尽(全程判断)、或(特称判断)、假(假言判断)
管子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上下;哲学思想最浓
精气说:精气就是道;精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人的身体、智慧、灵魂都是由精气构成 。
静因之道:认识事物要摒弃偏见排除杂念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理解认识;“虚”“一”“静”“因” 。
易传
阴阳: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退而变化生;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阴阳对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结果 。
阴阳家
阴阳家:先秦的阴阳家源于古代的方术 。
六种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包括面向和风水)
洪范五行:五行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
邹衍:阴阳家代表 。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嬗变;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 。
韩非子
法术势:君主的统治学说 。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
自然观和无神论: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开;道是万物总体的规律;理是每一具体事务的具体规律 。
汉唐哲学
董仲舒
儒家和阴阳家:将阴阳家的天人关系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
宇宙观: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金、水人 。
天人关系:天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应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反之天就震怒 。
社会伦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
政治学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邢;政治过失必然变现为自然界异常现象 。
杨雄和桓谭
杨雄:事物变化要达到一定“极”(限度);把阴阳变化非为九段
桓谭:“以烛火喻精神”烛尽火灭形毙神亡;否定精神独立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万物变化都是元气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与物都是元气所成人的富贵卑贱、祸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王弼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不是虚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无形无相的根本;无是无形无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时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郭象
“道”是“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
“独化”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东西“为”和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
晋唐道教哲学
葛洪:玄、道、无、一
陶弘景:道生元气生天地万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无
王玄览:万物禀道生道与万物是隐、显的关系
隋唐佛学
三论宗
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代表人物:吉藏
二谛:俗谛(世俗人认为宇宙万物真实存在)真谛(宇宙万物虚幻不实)
八不中道: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天台宗
(法华宗)
经典:《法华经》
代表人物:智觊
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一心三观: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 。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
净土宗
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代表人物:道绰、善导
修行方法:“观想”(作各种净土羁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 。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密宗
指导思想:“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
六大: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
密宗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 。
唯识宗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识论》
世界分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体意识活动等)法(事物极其规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体)
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了别境识(眼耳鼻舌身意)
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
唯识无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 。
转识成智:通过修炼使八中识都变成佛的智慧 。
华严宗
四法界: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纯”) 。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 。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
理事无碍: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间之相 。即观平等之理性与差别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圆融无碍 。
事事无碍:事物都是本体所变现的虚幻现象每一现象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现象之间彼此包容没有差别和对立 。
禅宗
经典:《坛经》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个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连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头都没有
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无念 。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
韩愈
李翱
柳宗元
韩愈:道统说——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及其传焉”
李翱:复性说——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
柳宗元:元气论——宇宙由混沌元气构成没有主宰;运动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 。
宋元明清哲学
宋初宇宙发生论者
李觏
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太极分化为阴阳二气二气交汇形成五行万物
元亨利贞: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元(事物的开始)、亨(事物的成长)、利(生存条件)、贞(事物发展显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
王安石
五行:万物的体质、性能、形态以及他们所处的时间和方位都由五行决定 。
周敦颐
太极: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是最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产生“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一动一静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出五行万物
神:“太极”动静生阴阳“太极”的动静无形无状微妙不测称之为“神”神就是太极的 微妙作用 。
邵雍
邵雍主要以图表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宇宙观;如果阳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阴就是宇宙毁的力量 。复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阶段的开始乾卦的则表示成的阶段的完成 。姤卦初爻表示毁的开始坤卦表示毁的阶段的完成
张载
气本源:气是最高实体万物本源;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理学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实体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格物穷理:心中已有完备知识但必须通过格物去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规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则;理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是“第一性”的 。
太极: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极是万事万物最根本、整体的理 。
气:理是第一性的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形而下的创造万物的材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 未有无气之理
人性:性分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于理者)和气质之性(人之所得于气者)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心与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反省内求:穷理就是反省内求自我本心“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王阳明
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世界万物的根本离开心就无所谓天地万物
致良知:认识来源于内心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阳明以后的明清哲学
罗钦顺
气和理:气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气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
王廷相
“理在气中”:气是最初的唯一的实体;气是永恒的不灭的;理在气中
黄宗羲
气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外无气一切都是即气即心的
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气是唯一实体理乃是气的内在规律依凭于气
即事以穷理:就事物现象探求其规律反
两汉时期谁把礼转换成三纲五常?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确定的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神学体系 。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确定的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
怎样看待三纲五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的制定来自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及行为规范 。
儒家文化及治国理念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尤其是自汉初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为主导的地位一直没有变 。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补充一套成体系的治理理论逐步完善 。最后浓缩为四个字叫"三纲五常" 。
三纲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 。
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反儒事件五四时也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但人们会发现反的主要是三纲针对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皇权至上早已变得不合时宜否则也不会出现袁世凯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完蛋的下场 。
男权至上的夫为妻纲后来演变成三从四德是对妇女的极大不公及早废除理所应当 。
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则不同他早已成为人们共尊的行为规范植入到人们的血脉中 。
仁:人二为仁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也就是仁者爱人 。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别人有难时能及时出帮一把称为"义" 。
礼:示人以曲敬人为礼 。故礼之精在于曲礼貌之意 。
智:阅历丰富对事物有一定的洞察力甚至"一叶而知秋"是谓"智" 。
信:人言为信通俗讲"一口唾沫一个坑"永不失信于人 。
【中国智慧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当然传统的五常现在已得到升华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最大的仁是以人为本最大的义也是民族大义重诚守信的理念已扎根于各个方面这是传统的"五常"远不能相比的 。
推荐阅读
- 中国南北分界线历史意义有哪些
- 立春的传说 立春的传说介绍
- 你最喜欢哪个 中国八大菜系
- 中国银行二维码收款怎么开通
- 智慧的人生需要悟透这9件事 吃一堑长一智
- 中国结又有那些名称 中国结是什么样的
- 日本偶像的名字竟成了中国的成语 坐井观天的意思
- 手机怎么充值宽带
- 玖月奇迹新婚不合 箴言
-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