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民国时期 , 有这么一位僧人 , 章太炎称其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认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 。
著名文学家鲁迅称研究他比研究《左传》、《公羊传》等更饶兴味 。
这是一位怎样的僧人 , 能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 , 而他自身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这位僧人名叫苏曼殊 , 他的身世从一出生就非同一般 。
他的父亲是中国人 , 母亲则是父亲正妻的妹妹 , 是一名日本人 , 所以他一出生就被“冠以”私生儿和混血儿的称谓 , 不受苏家人待见 。
为了保全自己名声 , 父亲将苏曼殊的亲生母亲逐出家门 。 不久苏曼殊的父亲去外地经商 , 没有父亲庇佑的他屡次遭受到家中其他人的冷眼相待 。
一次苏曼殊身患重病 , 被家人抛弃在湿冷阴暗的柴房 , 不过有幸运女神的眷顾 , 他挺了过来 。 自此苏曼殊决定离开这个家 , 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
苏曼殊来到了广州长寿寺 , 剃度出家 , 开启僧人的生活 。
不过断了发根的他 , 似乎没有断掉红尘的七情六欲 。
苏曼殊时常去逛青楼喝花茶 , 渐渐成为了青楼的常客 , 一年之内 , 与他交往的青楼女子多达二十多位 , 花销多达一千银元 。
这其中一名叫枫子的青楼女子成为了苏曼殊的红颜知己 , 二人因共同热爱音乐相识 。
不过时常同床共枕的二人 , 却从未发生过肌肤之亲 。
枫子曾害羞地向苏曼殊询问过答案 , 苏曼殊回答道:精神上的愉悦比肉体交欢更能抵抗时间 。
枫子第一次见有男人靠近她不为其肉体 , 而是为了产生心灵的共鸣 , 她坚定认为苏曼殊就是其一生的真爱 。
然而枫子并不知道 , 苏曼殊已经不厌其烦对许多女子说过此话 。 几乎城市里所有的青楼女子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花和尚” , 后来久久得不到苏曼殊宠爱的她因相思成疾自尽了 。
得知枫子姑娘死讯的苏曼殊懊悔不已 , 他开始真正意识到红尘之苦 , 于是返回寺庙 , 闭关三月 , 反思自己的罪孽 。
不过 , 三个月之后 , 苏曼殊又死性不改 , 再次频繁出入于烟花柳巷 , 当然他还是守身如玉 , 坚决不与青楼女子有肉体上的往来 , 至死 , 苏曼殊都还是处男 。
至于为何要洁身自好 , 并非与苏曼殊是僧人的身份有关 , 而是受到他曲折的童年经历所影响 。
苏曼殊之所以频繁与女性来往 , 是因为母亲的离去使他从小缺乏母爱 , 所以他亲近女性 , 即便是在临死之前 , 他还呢喃着母亲的名字 。
同时苏曼殊也因为童年经常挨饿 , 所以长大也有了暴饮暴食的习惯 。
苏曼殊自称为“糖僧” , 因为他十分爱吃甜食 。 有一次他身上没有钱 , 都要敲掉自己嘴里的一颗金牙去换钱买糖吃 , 据说他一天能吃掉三十包糖 。
一个既有情欲又有食欲的僧人是如何能得到众多学者的赞扬呢?
只因苏曼殊在文学中也有着过人的造诣 , 在日本生活期间 , 他曾请教章太炎教他作诗 , 章太炎只是指导一二 , 而苏曼殊却能在数月见交出大量诗稿 , 并且每首都让章太炎大为称赞 。
同时在民国乱世之中 , 苏曼殊便练就了超凡脱俗 , 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 。 陈独秀说道: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已不可多得了 。
【1909年,和尚苏曼殊和青楼女子一见钟情,同床共枕数晚却相安无事】就是这样一个身世传奇 , 具有争议的僧人 , 在乱世中能怡然自得 , 将红尘一切视作过往云烟 。 他的遗笔:一切有情 , 都无挂碍 。 值得身处浮躁生活的当代人 , 静下心来思考并慢慢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