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洪里奇和兹班切,金塔纳罗奥隐藏的玛雅宝石,蛇之王国的发源地( 三 )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 , 只要稍加想象 , 脑海中就能浮现出科洪里奇贵族们的日常生活 。



兹班切离开186号高速公路并向北行驶 , 最终右转就到达了兹班切 。 不过 , 当地村民在道路上设置了路障 , 据他们所说 , 游客每天使用这条道路 , 而他们却从未从管理景点的政府那里得到钱 。 因此 , 他们只能自己动手 , 向所有外来者收取一笔费用 , 并表示这些费用将用于未来的维修 。 这些村民向外国人收取100墨西哥比索 , 约合36元人民币 , 而相比之下 , 墨西哥人只需支付50比索 , 而这种情况在墨西哥并不少见 。
从历史角度讲 , 兹班切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 , 根据在这里发现的铭文 , 它被认为是后来统治卡拉克穆尔(Calakmul)的卡恩王朝(Kaan dynasty)的起源 , 这个王朝的标志是广泛分布的蛇头符号 , 被称为“Kaan” 。
而距离这里约13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后来成为了玛雅历史上最伟大、最强大的城市之一 , 所以这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
卡恩人也被称为“蛇人” , 可能在整个公元5世纪和6世纪统治着兹班切 。 而即使在他们前往卡拉克穆尔之后 , 兹班切仍然继续蓬勃发展 , 其最后标注日期的文字定格在公元909年 。

  • 6号金字塔(Structure 6)
兹班切因拥有几座大型金字塔而引人注目 , 这显然为卡恩王朝后来建造出巨大的卡拉克穆尔2号金字塔提供了有用的经验 。

进入遗址 , 会立即遇到 6 号金字塔 , 也被称为“门楣神庙”(Temple of the Lintels) 。 和这里的许多建筑物一样 , 它也是可以攀爬的 。 在顶部 , 你会发现两座带有拱廊的庙宇 。
虽然现在不太明显了 , 但这座金字塔曾经是完全用彩绘灰泥装饰的 , 不过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中叶的木雕楣梁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
6号金字塔的早期部分建于公元300到600年 , 而顶部的庙宇则是在几个世纪后才加盖的 。

  • 江恩广场(The Gann Plaza)
沿着小径继续向南走 , 就到了江恩广场 , 这里是以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研究该遗址的考古学家托马斯·江恩(Thomas Gann)的名字命名的 。 江恩广场拥有许多不同的金字塔 , 咱们重点关注以下这几个亮点 。



在广场的北端矗立着16号金字塔 , 它有着一条长长的阶梯 , 用于特殊的仪式 。 这座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历经了几个世纪 , 有趣的是 , 曾经用来安置灰泥面具的石头残留物还保留着 。


14号金字塔规模较小 , 处在广场的西边 。 它的顶部曾经有两个房间 , 现在已经不见了 。 这座建筑最有价值的是其周身有一些似乎描绘当地统治者的灰泥装饰带状残余物 。
东边的2号金字塔则是江恩广场的亮点 , 也被称为考莫兰斯(Cormoranes)金字塔 。 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是该遗址最大的金字塔 , 建于公元5世纪 , 风格受到特奥蒂瓦坎(Teotihuacán)的影响 。



最值得注意的是 , 2号金字塔是卡恩王朝天证王(King Sky Witness)的陵墓 。 顶部是一座有两个拱廊的庙宇 , 而且与科洪里奇的其它金字塔不同 , 这座金字塔现在是没法攀登上去的 。
在金字塔的侧面 , 可以看到原始灰泥装饰的各种残余物 , 现在被茅草屋顶保护了起来 。
  • 西巴尔巴广场(Plaza Xibalba)
江恩广场的东边是西巴尔巴广场 , 两侧是两座建在高地上的长形宫殿 。 每座宫殿有九个开口 , 而这个数字与地狱的九位领主可以关联在一起 , 因此我们得到了广场的名字——西巴尔巴(玛雅的地狱) 。


虽然这两座宫殿都曾经有阶梯 , 但在西班牙殖民期间遭到了拆除 , 而且石头也被劫走了 。



在广场的另一边则是1号金字塔 , 也被称为猫头鹰神庙 , 它以佩滕风格建造 , 内部是一位贵族女性的陵墓 , 并且发现了许多随葬品和珠宝 。
1号金字塔的外部也有着灰泥饰带装饰 , 阶梯两侧同样放置有面具 , 这跟科洪里奇的面具神庙非常相似 。
这座金字塔也是可以攀登的 , 从顶部能够欣赏到兹班切及其周边地区的美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