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夫妻生下神童女儿,2岁认识万字,医生却建议:送精神病院( 二 )


医生感觉不对 , 他继续试探着向煊煊提出别的要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面对医生的问话 , 煊煊依旧没有丝毫反应 。
看见这种情况 , 医生感觉不对 。
医生转而向杜佳楣夫妻沟通 , 询问煊煊日常生活情况 , 但在夫妻俩眼里 , 煊煊一直都很聪明 , 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
可医生的一个问题 , 让夫妻俩都愣住了:“孩子平时跟你们有交流吗?”
杜佳楣夫妻俩回想半天 , 恍然意识到 , 和别的小朋友相比 , 煊煊平常的表现感觉就像是一个小机器人 。
煊煊没有喜怒、烦躁、开心和不开心 。

意识到这一点 , 杜佳楣夫妻开始担忧 , 医生建议他们带着煊煊尽早去“六院”做更加全面的检查 。
夫妇俩措手不及 , “六院”可是出了名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 。
惴惴不安的夫妻俩放下手中的工作 , 带着孩子去“六院”做了全面检查 。
夫妻俩还抱着一丝希望 , 可能是因为孩子太过聪明 , 才会看上去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
可最终的检查结果 , 打破了夫妻俩最后的希望 , 煊煊患有先天性心理疾病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 。

03
听闻噩耗 , 夫妻俩难以相信 。
煊煊是杜佳楣夫妻的第二个孩子 , 怀第一个孩子时 , 因为没有经验 , 三个月体检时 , 医生说“孩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 赶紧手术吧 。 ”
煊煊是他们精心备孕几年 , 好不容易才盼来的孩子 。
煊煊从小就那么聪明 , 竟然患上了自闭症 , 杜佳楣很崩溃 。
夏月峰查阅了大量自闭症患者的资料 , 但他越看越绝望 。
自闭症不是普通打针手术就可以治疗痊愈的 , “自闭症”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 , 可能孩子以后自理都是问题 。
看着如此年幼的女儿 , 夫妻俩即心疼又无奈 , 但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

为了帮助煊煊走出“自闭症” , 夏月峰拒绝了很多私企抛出橄榄枝 。
私企虽然工资高 , 但工作强度大 , 天天都需要加班 , 而此时的煊煊特别需要大人陪伴 。 于是 , 夏月峰果断选择作息规律的国企 。
杜佳楣也无心上班 , 她辞了工作 , 放弃考博 , 每天在家里专心陪伴煊煊 。
杜佳楣带着孩子四处求医 , 按摩 , 针灸之类的治疗方式 , 杜佳楣也带着煊煊去试过 , 但是几个疗程下来 , 钱也花了 , 时间也投入了 , 依旧没有任何效果 。
一次偶然 , 夫妻俩发现美国60年代已经在开始研究自闭症的康复实验了 , 19名患病儿童中 , 经过康复训练 , 有3分之一的儿童恢复了正常生活 , 这一发现无疑给了杜佳楣夫妻极大的鼓励 。

煊煊还不到三岁 , 未来还有很长时间 。
杜佳楣开始利用自己的学霸优势 , 从网上查到的资料里 , 提炼关键信息 , 并列出详细的训练任务 , 为煊煊量身定做了一套康复训练 。
杜佳楣从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开始 , 比如穿脱衣物、吃饭等等 , 对煊煊进行反复训练 。
刚开始杜佳楣怕孩子吃不消 , 害怕萱萱有排斥心理 , 就一小段一小段地进行 , 只要萱萱能够完成 , 杜佳楣就毫不吝啬地进行夸奖 。
夏月峰则负责后勤工作 , 洗衣做饭打扫上班 , 忙得团团转 。
最开始杜佳楣由于不是专业人事 , 训练一段时间后见煊煊没有起色 , 也丧气过 。
每到这个时候 , 煊煊好像能猜到妈妈的心思 , 小小的煊煊会去拉着妈妈的手握起来 , 煊煊的这一举动 , 给了杜佳楣夫妻很大的鼓励 。

杜佳楣每天最少花六个小时带着煊煊做训练 , 简单的动作重复做 , 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 慢慢地 , 杜佳楣发现煊煊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
当煊煊正在搭积木时 , 杜佳楣让她停下来 , 去拿个小本子 , 这样的指令煊煊已经能做好了 , 甚至偶尔煊煊也能配合妈妈做一些简单的互动 。
这些小奇迹的发生让夫妻俩激动得睡不着觉 , 夏月峰每天下班回家 , 杜佳楣都会分享一些喜悦:“老公 , 你看煊煊今天又进步一点点了 , 她会帮我拿东西了 。 ”

此时 , 夏月峰则高兴地走过去 , 抱起煊煊鼓励她:“煊煊真棒 。 ”
但是 , 虽然煊煊的情况在慢慢好转 , 可离自己独立生活还相差很远 , 为了将来煊煊的生活有人照顾 , 已经37岁的杜佳楣做出来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杜佳楣决定给家里添个二胎:“多一个陪伴煊煊的孩子 , 也许对煊煊的康复有帮助?”杜佳楣想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