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孩子是别人家的 沙西米
我们几个闺蜜建了个微信群 , 经常一起聊天 , 这天 , 小玲在群里发红包 , 放鞭炮 , 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喵了个咪:“哇 , 这么大的红包 , 什么喜事啊?”
小玲:“彤彤被一中录取啦!”
一中是全市的优秀的中学 , 大家啧啧称叹 。
沙西米:“哇 , 太厉害啦!”
叶子:“小玲命好啊 , 彤彤学习那么厉害 , 上次编程还拿到全省第二名!”
敏敏:“唉 , 我们家乐乐学习就是不开窍 , 为了买学位房我们全家省吃俭用 , 我连衣服都舍不得买 。”
其他闺蜜也纷纷吐槽自己家孩子的学习 。
大家纷纷发出疑问 ,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辅导孩子作业 , 孩子还报了课外辅导班 , 学习成绩还是提不上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学习成绩?
是啊 ,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学习成绩的差异?
文章插图
是什么导致了学习的差异?
一、父母的语言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
白宫“结束成绩差距”项目发起人、克林顿希拉里基金会活动顾问、3000万词汇倡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团队研究发现: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
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 , 不同的家庭之间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词汇的学习差异 , 婴儿出生后 , 每一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 。
到三年级时 , 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异或学术差异(achievement gap) , 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预测孩子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 。
“赢在起跑线”的孩子不是家庭物质条件有多好 , 不是学区房、早教班更不是各种兴趣班 , 而是他们生活在丰富积极的语言环境中 。
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 , 3000万的词汇差异 , 极大影响了孩子的智商、数学概念 , 读写能力 , 自我管理 , 执行力、成长型思维 , 创造力和毅力等 。
1、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学习能力和智商的高低
为了研究“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其最终学业成绩的影响” , 心理学家哈特和里斯利选了42组来自各个阶层的家庭参与研究 , 研究进行了三年 , 最终得出的结论:孩子早期听到语言的多少真的可以影响他最终学习能的高低 。
“几乎无一例外的是 , 家长和孩子的对话越多 , 孩子词汇量增长得就会越快 , 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就会越高 。”
文章插图
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
2.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
有些人觉得数学容易 , 有些人觉得数学难 , 这跟父母的语言有很大关系 。
芝加哥大学苏珊.莱文教授团队对大约44名14~30个月大的幼儿及他们的家庭进行追踪研究 , 发现:在每次长达90分钟的5次家庭访问过程中 , 有的孩子只听到4个与数学有关的词汇 , 而有的孩子则听到了超过250个与数学有关的词汇 。
一周时间内有的孩子听到8个数学词汇 , 而有的孩子则听到1799个数学词汇 , 一年之内听到150个数学词汇的孩子和听到10万个数学词汇的孩子之间就会存在巨大的差距 。
孩子在入学时具备的数学词汇积累和能力 , 会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对孩子起到积极作用 。
3.父母的语言塑造儿童的思维模式
芝加哥大学丽兹.冈德森(Liz Gunderson)教授团队的研究中对1~3岁的孩子所受的父母称赞的类型精神的调查 。
5年后 , 研究团队发现:经常被父母称赞努力的过程的孩子 , 更容易在七八岁的时候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 而经常被称赞他们的天生的能力天赋的孩子 , 更可能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 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
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呢?《终身成长》这本书说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孩子卓越还是普通的区别 , 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不怕困难 ,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更愿意坚持更愿意探索 。
4.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儿童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我们需要确定孩子的两种发展水平 , 第一个是现有水平 , 第二个是在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 , 这两个水平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 。
文章插图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孩子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程度 , “跳一跳够得着” 。
运用不同的语言模式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 如果用命令型的语言模式 , 带来孩子短期的服从 , 但影响自控力差 。而用建议尊重的语言模式会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回应 , 并且提升自控力:
我们感受一下下面两种语言模式 , 哪种方式让你感受到积极和思考?
孩子玩了一下午的沙子 , 时间到了 , 准备回家 。
A:回家了 , 把衣服上的沙子拍干净 , 把袜子穿上 。
B:孩子 , 我们现在回家了 , 玩完沙子以后要怎么做呀?
尽管我们经常跟孩子说话 , 似乎不需要学习 , 但是不得不承认 , 关于语言应用 , 我们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
二、在有关运用语言方面父母可能存在的误区
1.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晓慧跟朋友吐槽:我好忙啊 , 大的孩子要考试 , 小的宝宝要陪伴 , 工作忙 , 还要参加学习 。
朋友建议:小宝宝你可以少点花时间 , 他什么都不懂 , 长大后再陪伴就行了 。
孩子什么都不懂吗?
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做过有名的静面实验 ,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一位妈妈将宝宝放在椅子上 , 跟他像平常一样玩耍 , 然后妈妈突然背过孩子 , 回过头来后 , 面无表情 , 宝宝懵了 , 然后手舞足蹈 , 想方设法引起妈妈的回应 , 可是妈妈完全没有回应 , 宝宝发现没有办法了 , 开始嚎啕大哭 。
当妈妈的脸部又恢复慈爱温柔的模样时 , 宝宝才高兴起来 。
孩子完全可以看懂父母的语言 , 甚至比大人更加敏锐 。
文章插图
2、女孩比较不擅长数学
在学习方面 , 好像女孩的数学比男生的差 , 许多父母和老师认为女孩比较不擅长数学 , 而真相是什么呢?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团队进行了一个实验 , 实验对象是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 而且性别差距非常明显的初中生 , 实验进行了8个学期 。
对实验组学生说:大脑就像一块肌肉 , 智力和专长是随着时间积累的 , 数学能力是可以学习的;
对照组的学生 , 只是一般的学习 , 没有跟他们说到智力和数学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
结果发现 , 在学习结束的时候实验组的学生数学成绩性别差异几乎消失了 , 男生女生的数学成绩都差不多 。而在对照组的女生的数字成绩明显比男生差 。
这也告诉我们 , 男生女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是没有差别的 , 是父母和老师的语言模式影响了女生的数学成绩 。
3.让孩子过多接触手机和电视
有些父母没空陪伴孩子 , 经常让孩子自己看手机看电视 , 爷爷奶奶更觉得用手机电视来哄孩子方便 , 过多接触电视手机什么危害?
看电视看手机没有人际互动 , 没有关注孩子 , 也不能跟孩子交流 。
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 , 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电子产品 , 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看一两个小时的电子产品或电视 。
孩子是在试探互动中学习的 , 互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 而电视和电子产品是做不到这些的 。那么 , 父母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跟孩子互动?怎样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文章插图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提升孩子学习能力 , 塑造孩子更强大大脑的语言——3T原则
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研究一套便于操作的父母语言模式:三T原则 , 即共情关注(Turn in) , 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
1.第一个T:共情关注(Turn in) , 及时回应
孩子做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 , 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
下面两个案例 , 我们对比一下看看哪个是共情关注:
到了午休时间 , 宝宝正专心致志地在研究蚊帐的拉链 , 小手拉着拉链上上下下的 。
第1个妈妈:
“宝贝 , 到了讲故事的时间了 , ”然后把宝宝抱过来 , 给他讲故事 。
宝宝扭着小身子 , 指着蚊帐的拉链 , 叽叽呱呱地想继续玩拉链 。
妈妈说:“乖 , 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 我们讲故事了 , 下次才玩拉链 。”
第2个妈妈:
放下故事书 , 跟着宝宝一起玩拉链 , 跟宝宝一起玩拉链 。
“宝宝 , 你把拉链拉上来啦 , 又把拉链拉下去啦 , 那么高的拉链宝宝也能拉到啦 , 哦 , 宝宝踮起脚可以拉到更高的拉链啦 。”
宝宝玩得很专注 , 有成就感 。
很明显 , 第二个妈妈的方式是属于共情关注 , 学会了很多词语 , 还学会了努力了可以拉到更高 ,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 , 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 , 学习能力自然也变强 。
文章插图
共情关注 , 及时回应
2.第二个T:充分交流(Talk more) , 拓展词汇
多跟孩子交流 , 让孩子接触到尽量多尽量广泛的词汇 。
①讲述日常的活动
孩子做什么父母就告诉他什么 , 父母看到什么就告诉孩子什么 , 像个导游一般 , 不停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 。
在帮孩子穿衣服的时候 , 告诉孩子:
“来 , 我们今天来穿这件黄色的上衣 , 1颗扣子 , 2颗扣子 , 三颗扣子 , 4颗扣子;穿蓝色的裤子 , 来先左脚伸过来 , 右脚伸过来;穿这双白色的袜子 , 白色的袜子上有一个黄色的小鸭 , 来 , 先穿左脚……”
②跟孩子一起想象
描绘没有在眼前的或没有看过的事物 , 提升孩子的想象力 , 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 。
看到天上的风筝:
“哇 , 风筝飞得好高呀 , 风筝在天空中遇到一只小鸟 , 风筝问小鸟:你好呀 , 你从哪里来?小鸟说我从北方来 , 哪里有白白的雪 , 有雪人 , 春天雪融化了 , 树木开始发芽啦 。”
③扩大拓展句子
把孩子不能表达出来的感觉描绘出来 , 扩大拓展句子 , 孩子会慢慢学会说出逻辑性强的 , 更有层次的对话 。
孩子伸着手要抱抱 , 爸爸说:“哦 , 宝宝累了 , 想要爸爸抱抱 , 宝宝喜欢爸爸抱抱 。”
孩子拿起苹果 , 妈妈说:“这个又大又圆的红苹果甜甜的 , 又爽口又多汁 , 味道真好 。”
文章插图
充分交流
【优秀孩子是别人家的 沙西米】3.第三个T:轮流谈话(Take turns) , 展开互动
帕特丽夏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 , 实验中 , 她把两组只有九个月大的婴儿放在一起研究 , 其中一组婴儿听真人说中文 , 另一组婴儿听中文录音 。
经过12次实验后 , 听真人讲中文的婴儿能辨别出中文 , 听录音设备的那组婴儿则毫无反应 。
对于孩子来说 , 与父母或其他人的交流互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多问为什么、怎么办等开放式的问题有助于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 , 解决问题 。
我们看看 , 一个爸爸是怎样运用轮流谈话的:
睡前温馨的亲子共读 , 爸爸盘腿坐在床上 , 靠着坐在爸爸的腿上靠着爸爸的胸口 , 听爸爸讲绘本 。
爸爸:“你知道小猪早早起床准备去哪里吗?”
宝宝叽叽咕咕
爸爸::“小猪出门看到了什么人?”
宝宝叽叽咕咕
这么多只小猪 , 你喜欢最喜欢哪只?为什么呀?
宝宝叽叽咕咕
爸爸:“图里有多少只猪?”
宝宝高兴地跟爸爸一起数有多少只小猪 。
这种讲绘本的方式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孩子有时候很有兴趣的指着图画问问题 , 有时再翻回前面的图画里 , 爸爸跟随宝宝的节奏 , 跟宝宝互动 , 这都是亲子之间共同轮流谈话的好机会 。
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说:可惜没有更早的了解到父母语言的作用 , 现在孩子已经大了 , 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 怎么办呢?
我想说的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10年前 , 一个是现在 , 希望就在当下 , 随时运用三T原则 , 更好地挖掘孩子的学习潜力 。
文章插图
结束语:
我想引用《父母的语言》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 , 神经科学专家告诉我们 , 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 , 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 , 每一句话 , 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 。
我是@悦然育儿心理 , 宝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 , 关注我 , 一起研学育儿心理 。
推荐阅读
- phideon大众是什么车
- 甲醛是什么味道闻起来
- TD一LTE是什么品牌手机
- 哪吒N01是纯电动汽车吗
- 不粘锅的涂层有毒吗 特氟龙 teflon是什么材料
- 平安夜温馨祝福
- 宇宙到底有多大 什么是宇宙
- 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是什么意思
- 这究竟是一型怎样的火箭 一什么火箭
- 它有天敌吗 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