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号称五亿年“活化石”,逃过5次大灭绝,它有多少秘密?( 三 )



好在鹦鹉螺成为了15%的一员 , 躲过一劫 , 遗憾的是 , 在这次危机过后 , 从大高个儿直接就萎缩到了2米左右了 , 巨型鹦鹉螺时代也算是落幕了 。 然后到了距今4.1亿~4.4亿年的志留纪之后 , 他们就开始“卷”起来了 , 也就是说 , 咱们现在看到的卷壳的雏形有了 。

第二次大灭绝和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之后 , 地球上98%的海生物种和96%的陆生物种也都消失了 , 直接给了地球一个暴击 。

进入了距今2~2.5亿年的三叠纪后 , 地球上又有70%的物种灭绝了 。 反而鹦鹉螺这个家伙 , 越来越“卷” , 还挺好命 , 这几次大灾难都让它躲过去了 。 虽说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亿年 , 但人家可是决赛圈的获胜选手 , 可惜的是 , 此时鹦鹉螺的种类也越来越少 , 直到白垩纪 , 也就是恐龙时代的时候 , 6500万年前那颗小行星突袭地球 , 就让鹦鹉螺的好兄弟“菊石”也永远的沉睡在了地球上 , 从那之后到现在 , 曾经有3500种的鹦鹉螺就剩6种了 , 都快濒临灭绝了 。

但你要说这个家伙是怎么苟且偷生到现在的 , 专家分析说可能它的捕食习惯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 这家伙它平常吃啥呢?有时候吃点新鲜的小鱼小虾 , 或者是一些腐肉什么的 , 再不济那些虾蟹退下来的壳也能将就一顿 , “不挑食”这点足够能让它在灾难来临时填饱肚子 。 顺着时代的变更 , 人家还把自己的体型从直壳进化成安全的卷壳 , 这些都让鹦鹉螺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

最近才发现的鹦鹉螺 , 几千年前就有记载 , 还是皇室专用
地球五次的物种大灭绝 , 人们都认为鹦鹉螺已经灭绝了 , 但万万没想到啊 , 五亿年之后 , 它又完好无损的却出现在了人类面前 , 我专门查阅了大量资料 , 发现历史上还真有记载 , 古人直接把它看做是传世珍宝!

说早在三国时期 , 也就是公元977~983年的时候 , 吴人万震在《南海异物志》中就写到了关于鹦鹉螺的故事 。 2015年6月的时候 , 咱们的考古学家 , 也在江苏邳州 , 一个西晋的高等级家族墓地里 , 挖出来了宝贝——两件鹦鹉螺杯实物啊!这说明 , 在古代的时候 , 鹦鹉螺杯就已经作为精美的艺术品了 。 到了唐宋之后 , 鹦鹉螺杯更是被皇家和达官贵人视为珍宝 , 著名诗人李白、陆游等也都在诗歌中有所提及 , 这里咱们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

同样在欧洲 , 有证据显示早在9世纪 , 教会库藏中就已经记录了鹦鹉螺通过贸易或外交方式到了欧洲 , 而现存最早的实物证据呢 , 说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保存的一件镀银鹦鹉螺杯 , 上面有着公元1285—1314年法王菲利普·勒贝尔统治时期的珐琅纹章 。 包括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鹦鹉螺杯 , 也是16~19世纪精美的艺术品 , 这些都只有欧洲王室才能享用 , 普通老板姓可是见都见不着 。

不过人们对鹦鹉螺的狂热不仅限于欧洲王室时期和中国古代 , 新航路开辟后 , 殖民地贸易兴起 , 更是把鹦鹉螺的捕杀推向了一个高潮 。 愈发猖狂的将鹦鹉螺做成更加精美的艺术品 , 从大英博物馆这几件藏品不难看出 , 海洋一般的花纹也见证了大航海时代的鼎盛 。

从“鹦鹉螺”时代的3500种 , 有75科300属 , 到现在就只剩下2属6种 , 逃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种 , 却逃不过人类的魔爪 , 17世纪的过度捕捞 , 也给这个只会“倒着走”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 ,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 , 贪婪地商人总想拿地球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活化石”去做金钱交易 , 虽然很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捕捞和贩卖鹦鹉螺 , 同时鹦鹉螺也作为我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但还是抵挡不过历朝历代人们贪婪的心 , 即便是现在 , 也有人企图走私来换取利益 。

但是话又说来 , 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要以牺牲一个物种的生命来作为代价 , 终有一天也会遭到反噬 。 地球上和鹦鹉螺一样被人类过度捕杀快要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 , 不要让他们永远失去之后再追悔莫及 。 还是那句话 , 没有买卖 , 就没有伤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