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风险,不在核酸采集点张开嘴“啊”,核酸自采可能是个好办法


减少风险,不在核酸采集点张开嘴“啊”,核酸自采可能是个好办法


我在想 , 核酸采集的方式能不能改一改?
当我们在核酸采集点张开嘴发出“啊”的一声之后 , 一根棉签轻轻地伸进了我们的口中 , 在咽喉部位轻轻转动几次 , 然后 , 折断棉签头部搁入带有试剂的试管中 , 便完成了采集工作 。
【减少风险,不在核酸采集点张开嘴“啊”,核酸自采可能是个好办法】在这一声“啊”结束之后 , 我们都会正常地吸一到两次气才会离开吧 。 如果在我们进行核酸检测之前 , 曾经有过一个“小阳人”也在同一地点“啊”过 , 按照气溶胶的传播速度来看 , 就有很大的传染风险 。
气溶胶的传染经常会有专家强调 。

特别是有人想隔离在家之际 , 专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通风环境 , 注意下水道 , 这些都有可能传染 。 那么 , 在核酸采集现场 , 在“啊”的一声之中 , 是否比家中的下水道传染的可能还要多大呢?
如果传染的风险更大 , 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
全部交由自采 。
开启核酸自采试点 , 主要是为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同时方便居民 , 免去在冬日户外排队等待的麻烦 。
工作人员给每位做核酸的人扫完健康码之后发一根棉签 , 在严格保持一米以上距离的情况下 , 自己伸入口中含上几秒并用唾液打湿 , 再交给现场工作人员不就完了么 。
这样一来 , 不仅采样速度快 , 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现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 还可以减少传染的风险 。
人民日报说 , 疫情反复延宕 , 疫情防控必须抓在细微处 , 越是在紧要关头、吃劲阶段 , 越要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 那么 , 这种自采的行为是否可行 , 还请医疗专家们科普一下 。
毕竟 ,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各项措施都必须注意“时度效”的问题 , 最终要体现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上来 。
我们强调的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 我们强调的是突出的是问题导向、效果导向 。 我们更应该因时因势及时调整 。
那么 , 核酸采集的方式能不能改一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