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三 )



(爱伦·坡)
《气球骗局》确实是一个骗局 , 所谓的热气球飞越大西洋全属胡编乱造 。 但爱伦·坡在文中注入了大量真实色彩 , 比如用现实中的气球驾驶员来为书中的人物命名 , 采用了驾驶员日志中的真实记录 , 对气象变化和地理环境的描述完全与航行过程对应得上 。
爱伦·坡还对气球技术做了详细的描述 , 比如气球是用液体弹性橡胶的绸布制成的 , 可容纳四万立方英尺的气体 , 用煤气驱动 , 完全充气后的承载能力不超过两千五百磅……这些细节使内容显得尤其可信 。

《气球骗局》一经刊发 , 当天的报纸就销售一空 。 之所以名为“骗局” , 还能有那么多人一观 , 因为当时 , 社会大众都对气球航行充满兴趣 , 现实中的飞艇驾驶员被人们视作英雄 , 这种方法也被认为可以用来探索极地 , 所以《气球骗局》算是顺乎民意的作品 。 当然 , 最后这个直钩子钓鱼的“骗局”还是编不下去了 , 报纸最终撤回了报道 。
飞艇 , 是蒸汽朋克世界的经典元素 , 也折射出这类科幻题材的“软肋” , 有点类似《小灵通漫游未来》 , 容易高估技术在短期的变化 , 同时低估长期的科技发展 。 对于飞艇这类技术的短期未来很乐观 , 认为很快人们就会乘坐飞艇环球旅行了;同时对于长期的技术未来 , 想象力又显得不太够用 , 比如二十一世纪人们还要用煤气 。
第三个推断:如何科学家是疯子 , 那么 , 世界会毁灭吗?
任何一个时代 , 掌握了前沿技术的科学家或发明家 , 都多少会引发大众的警惕 , 比如创造出巨大机械装置的工程师 , 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 , 进行基因编辑实验的生物学家……蒸汽朋克作品 , 一般对技术失控有着强烈的担忧 , 拥有强大力量又极具威胁的疯狂科学家 , 是蒸汽朋克作品的核心 。
凡尔纳的经典作品《海底两万里》中 , “鹦鹉螺号”这一潜水设备 , 就被认为是“海怪” , 建造这艘潜艇的发明家尼莫 , 也是一个神秘的疯狂怪人 , 为了让俘虏保守自己的秘密 , 将他们囚禁起来 。 结局中 , 鹦鹉螺号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驱逐舰的炮轰 , 逃出潜艇的人最终将海底秘密公之于众 。

这并不是凡尔纳唯一一次对发明过度的思考 。 他的另一本小说《征服者罗比尔》中 , 主角罗比尔更是一个疯狂的天才发明家 , 他主张用飞行机器征服天空 , 亲手设计制造的信天翁号被“气球派”炸毁 , 于是决定复仇 , 一场战火在所难免……
科学家或先进科技 , 究竟是冒险家的航船 , 还是疯狂者的利刃 , 这是蒸汽朋克作品带给我们永恒的思考 。
第四个推断:如果社会停留在过去 , 那么 , 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吗?
许多普通人对蒸汽朋克的第一印象 , 可能是非常浪漫和时尚的 , 绅士们穿着晚礼服 , 戴着手套 , 优雅地擦拭着自己的蒸汽枪;女士们穿着克里诺林裙和紧身胸衣 , 性感美丽 , 准备跟疯狂科学家战斗……蒸汽朋克美学包含了大量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元素 , 看起来是十分复古且浪漫的 。
试问哪个少年不想驾驶着飞艇或生物机甲 , 喷射着蒸汽发动机的白烟 , 驶过雾蒙蒙的天空 , 在煤气灯的光芒映衬下 , 踏上冒险之路?反正我想 。
但科幻作品并不是单纯的cosplay游戏 , 正如叶卡特琳娜·赛迪亚所说:人们对所谓过去的黄金时代总是抱有幻想 , 维多利亚时代的爱好者往往认为那时候的人既文明又优雅 , 从而忽略了工业化带来过真实的灾难和鸦片战争 。

所以 , 蒸汽朋克作品的另一重价值在于 , 尽管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早已结束 , 但如果社会依然保持着原本的体系和结构 , 我们的生活会和当下有什么不同呢?
让我们回到维多利亚时代 , 当时的贵族阶层和底层民众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 上层在优雅地品尝英伦下午茶时 , 普通人生活在充斥着废水和臭气的泰晤士河边 , 每天在工厂工作十几个小时 。 贵族们驾驶着汽车或飞艇之类的复杂机械 , 底层却只能使用落后工具 。
这种对社会分化的呈现 , 也在许多蒸汽朋克作品中出现 , 蒸汽朋克作家提姆·鲍尔斯曾经提到 , “蒸汽朋克”一词的提出者杰特尔 , 向他介绍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研究的奠基之作《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 , 这对他了解底层社会的信息非常有用 。
作家保罗·迪菲利波在《蒸汽朋克三部曲》中 , 将维多利亚女王描写成一个被克隆替身取代的人物 , 并且有着亢奋的性欲;一些贵族并无礼义廉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