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文章图片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文章图片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文章图片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文章图片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文章图片



中华文明的“红枣文化”俗话说 , “日食三枣 , 长生不老” 。 我国自古就将红枣视为寓意吉祥、强身滋补的佳品 , 无论在哪个年代 , 都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
早在3000多年前 , 《诗经》里就有我们祖先对枣的吟颂:“七月亨葵及菽 , 八月剥枣 , 十月获稻 。 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我国第一本独立词典《尔雅》 , 记录了周朝时期就已经有11种枣子的品种 。 春秋战国时期的《仪礼·聘礼》 , 更是指出红枣在古代就是“诸侯间表达礼仪的礼物” , 诸侯和官吏每月初一祭庙 , 祭品种类就包含枣和栗 , 并且由谁摆放枣栗都十分有讲究 。
【塞上江南灵武长枣,核小肉厚脆甜无渣】
红枣凭借可食率高、用途广泛、食药同源等特点 , 在民间有着“铁杆庄稼”之称在饥荒年代屡屡发挥救世济民的功效 。 《战国策》描述“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 , 《韩非子》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件:“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 , 足以活民” 。
到了北魏时期 , 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专门有一篇《种枣》 , 引用了早期的《尔雅》、《广志》、《邺中记》、《抱朴子》、《西京杂记》等典籍关于枣的记载 , 并梳理了我国古代栽培、加工、储藏枣类的知识与技术 。

几千年来的枣文化 , 也同样融入到了民俗之中 。 我国民间向来推崇红色 , 代表着喜庆、吉祥等美好寓意 , 人们在逢年过节以及提亲、订婚、娶亲、生子、庆生、祝寿等操办人生大事的场合 , 都喜欢用红枣来增添喜庆氛围 。 再加上“枣”音同“早” , 在结婚喜事时 , 更肩负了“早生贵子”的吉兆 。
唐朝皇室贡品——灵武长枣我国红枣的产地非常多 , 但在宁夏 , 最好吃、最有名的枣一定是灵武长枣 。 灵武长枣别名马牙枣 , 是宁夏独有的枣类品种 , 为地方名贵主栽品种 , 是我国国家级地理性标志产品 , 并且从唐朝起就是“皇室贡品” , 被誉为“果中珍品” 。
灵武被誉为“中国长枣之乡” , 长枣也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 。 在北魏时期 ,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提到灵州“桑果余林仍列洲上” , “灵州”便是如今宁夏吴忠市 。

到了唐朝 , 河套地区枣树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 , 为“桃、李、杏、梨”等五果之首 , 还被列为“皇室贡品” 。 诗人韦蟾有诗称“贺兰山下果园成 , 塞北江南旧有名” , 称赞灵州是闻名遐迩的“花果之乡” 。 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 , 今桃李千余株 , 郁然犹在 。 ”

灵武长枣的“天时地利人和”灵武位于宁夏中部 , 波澜壮阔的母亲河——黄河 , 从这里奔流而下 , 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与作物 。 甘甜清冽的黄河水孜孜不倦地灌溉与滋润下 , 灵武长枣才能生得如此满口脆甜、细嫩多汁 。

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灵武 , 拥有春迟秋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的气候特征 , 非常适宜枣等干果类作物生长 , 为孕育又大又甜的长枣提供了有利环境 。
灵武的土壤多为砂质土 , 松软的土层有助于灵武长枣的根部进行呼吸 , 并且富含磷、坤、硒等微量元素 , 为枣树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

水源、气候、土壤 , 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还不够 , 灵武长枣是经过多年自然筛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特色枣产品 , 只有在勤劳智慧的果农们呕心沥血的治理下 , 灵武长枣才得以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驰名商标 。 2006年5月24日 ,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灵武长枣”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核小肉厚 , 脆甜无渣灵武长枣外形呈椭圆形 , 色泽艳丽 , 果肉厚实 。 入口脆甜 , 浓郁的枣香味 , 具有“甜、脆、薄、鲜”的特点 。 甜 , 是指酸甜适中、甘甜可口、余味悠长 , 脆 , 是指甜爽口、汁多味浓;薄 , 是指皮薄肉厚 , 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果肉;鲜 , 是指新鲜味美 , 保存良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