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
石碾能加工各种粮食 , 早先在农村很常见 。 那时候村里有一个碾房 , 谁家需要加工粮食制品 , 豆面、玉米渣、全麦粉之类的 。 就带着粮食和一把扫炕的扫把 , 自己去加工 。
量小的母亲贵带上一两个孩子帮忙 , 加工量比较大的 , 还可以套上牲口拉 , 但要用麻袋蒙上牲口眼睛 , 不然会偷吃 。
木独轮车
独轮车 , 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 。 下地收庄稼、交公粮、推磨运粮食等等都离不开它 。
那时的人力气很大 , 老家胡同里有一个外号叫“黑驴驹子”的大叔 。 他一身黝黑的肌肉 , 脾气比较暴躁 , 外号也是这样得来的 。 他一个人一次能推5、6麻袋粮食 , 一千来斤 。
辘轳
辘轳这种古老的取水用具 , 传承了上千年 , 直到80年后期代才陆续淘汰 。 七零后印象不是太深 , 六零后印象更深刻一些 。 生产队解散后 , 辘轳又陆续使用了几年 。 那时每家都有一亩左右自留地 , 灌溉都是靠辘轳 。 后来被先进一些的压水井替代了 。
压水井
压水井有上水量均匀 , 老幼都能操作 。 所以它的出现 , 等于是一场水力改造革命 。 压水井有一根七八尼的铁制管 , 插入地下水层 , 安上压井头 , 放些水反复压 , 地下水就源源不断流出来了 。 比辘轳操作方便 , 且没有危险 。
铡刀
那时候种地还没有拖拉机 , 每家都养一头牲口干农活 。 铡刀也是必备品 。 人们用它铡一些晾干的稻谷 , 玉米秸秆之类的农作物 , 储存起来冬天喂牲口 。
谷风车
在农村 , 收割晾干后的谷子稻子等农作物 , 轧场脱粒后 , 需要借助风力把谷糠稻皮吹出去 。 赶上无风的天气 , 风车就派上用场了 , 几个人操作效率很高 , 且分离的彻底干净 。
风箱
老木风箱的作用类似鼓风机 , 农村原先每家都有灶台 , 靠燃烧农作物秸秆木柴等炒菜做饭 。 风箱 , 就是往锅底吹风的一种器具 。 点燃柴火后 , 拉动风箱 , 柴火会烧的很旺 。 农村的木匠做风箱是基本功 。
小时候经常做的事 , 就是帮母亲拉风箱 。 贴一大锅玉米饼子 , 里面熬红薯粥 , 熟了后打开锅盖 , 满屋子香味 , 好怀念那时的烟火味 。
干粮篮子
农村那时候没有冰箱 , 做好的干粮不容易储存 , 而且放家里会有老鼠猫偷吃 。 人们办法就来了 , 在房梁上拴一根铁丝或木头钩子 , 然后把做好的玉米饼子食物什么的放篮子里挂起来 。 这样既能很好的延长了保存时间 , 而且还能防止动物偷吃 。
小时候 ,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弄个凳子 , 站上面摘饼子篮子找吃的 , 那情景还像是昨天 , 可如今已物是人非…
老烟袋
每逢看到老烟袋锅 , 就想起了爷爷 。 爷爷那时候抽自己种的旱烟 , 一个羊皮袋子装着烤好的烟叶 。 只要他一点烟 , 我吓得就跑出屋去 , 那味道太冲了 。 蚊子苍蝇也不愿意在他身上多停留 。
火镰
没有安全火材之前 , 人们点烟生火都是用这个 。 有火石和火绒 , 用火镰一打 , 火星引燃火绒 , 然后吹一下就烧起来了 。 过程根跟钻木取火差不多 。
火材普及后 , 火镰淡出人们的视线 , 但仍有一些叼烟袋的老年人使用 。
老鱼刀
虽然叫鱼刀 , 其实它跟鱼没有什么关系 。 它其实是原先马车夫的随身工具 。 可以用它修鞭子 , 修理缰绳 , 如果马车出现意外翻车 , 牲口被压在下面 , 车夫也可以用鱼刀割断缰绳 , 从而使牲口能安全站起来 , 不至于出现危险 。
鱼刀柄有牛羊角、木头铁等材质 , 如今成了收藏品 。
铜暖水壶
在农村 , 铜暖水壶也叫水鳖 。 是取暖温被窝用品 。 也算是奢侈品 , 一般人家没有这东西 。 小时候我家就有一个 , 是爷爷从天津带来的 。 里面装上热水 , 放被窝里 , 不一会被窝里都是暖融融的 。
那时候北方不生炉子 , 三九天家里水缸冻老厚的冰 , 进被窝都不敢伸着腿睡 。 爷爷最疼我 , 一直把水鳖让给我温被窝 。
笼嘴
笼嘴顾名思义 , 是为了罩牲口嘴用的 。 捣蛋的牲口 , 下地干活时时不时就偷吃一口庄稼 , 为了让它好好干活不分心 , 就给它带上一个笼嘴 , 它也就没办法偷吃庄稼了 。
陶瓷面盆
现在人们做面食 , 基本都使用不锈钢盆 , 而原先和面都是用这种粗陶德釉子盆 。 这种盆分量比较重 , 玻璃一样光滑的釉子 , 揉起面来既不容易粘面 , 也不会乱动 , 非常好用 。 那时候农村卖水缸的商贩 , 都捎带卖一些这样的面盆 ,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