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年丰米贱身独饥 , 今朝得米无薪炊 。 地上去天八万里 , 空自呼天天岂知” ,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 。 古人认为从天上到地下的距离约为八万里 , 为什么是八万里?这个“八万里”到底是怎么得来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和公转 , 其方向为自西向东 。 但是人们站在地球上 , 是感觉不到地球运行的 , 只能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 每年都在绕着黄道运行一圈 。 其实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圈 , 所形成的一种视角 。
这就好比坐在列车上观看路边的风景一样 , 列车往前行驶 , 路边的大树就会向后移动一样 。 其实大树是不动的 , 是因为列车的运行而造成的一种假象 。 所以“斗转星移”以及太阳的运行 , 都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形成的一种假象 。
地球公转一圈为一年 , 太阳也在黄道上运行了一圈 , 为一个回归年 。 两者的时间是一样的 , 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 将这个时间平分为二十四个等份 , 每一份为十五度 , 约为十五天五个多小时 , 就是一个节气的时间 。
所以每个节气的交节都是以太阳黄经来决定的 , 太阳黄经到达零度就是春分 , 九十度为夏至 , 一百八十度为秋分 , 二百七十度就为冬至 。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 ,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终点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北回归线 。
每个节气的度数是怎么得来的?
古人没有先进的工具 , 只能通过日影的变化 , 来判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 也就是在地上立一根八尺标杆 , 通过太阳的影子长短 , 来确定方位和节气 , 俗称“立杆测影” 。 这种工具就被称为“土圭” , 是最古老的天文工具 。
《周礼》中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 , 正日景 , 以求地中 ,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 , 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 , 四时之所交也 , 风雨之所会也 , 阴阳之所和也 。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 , 其影子也会绕着标杆运行一圈 。
冬至的太阳在南回归线 , 其表影长度最长 , 为一丈三尺五寸 。 过了冬至之后 , 日影长度逐渐变短 。 到了小寒节气为一丈二尺五寸 , 大寒节气为一丈一尺五寸 , 立春节气就变成了一丈五寸 。 到了夏至 , 太阳到底北回归线 , 表影最短 , 为一尺六寸 , 之后又开始逐渐加长 。
所以每个节气 , 其日影的长度变化大约为一尺左右 。 而春分和秋分两天 , 其日影长度几乎相等 , 约为七尺五寸五分 。 于是人们就用三个标杆来观测这两天的日影 , 发现只有春分和秋分两天 , 太阳从正东升起 , 又从正西落下 , 并确定了正东和正西两个方位 。
天地之间“八万里”到底是怎么来的?
人们在“立杆测影”之时 , 发现同样的时间里 , 标杆的位置不同 , 其日影的长短也不一样 。 比如夏至当天的正午 , 八尺标杆的影子长度为一尺六寸 。 如果将标杆的位置向南移动一千里 , 其影子长度就会减短一寸 。 如果往北移动一千里 , 又会加长一寸 。
于是就得出来一个结论 , 那就是标杆在正南正北的距离每相差一千里 , 其日影长度就会相差一寸 , 也就是日影的一寸等于一千里 。 其实早在《尚书》就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记载 。 人们根据这种比例 , 又测出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
当八尺标杆测到日影长度为六尺的时候 , 又用一根长八尺 , 直径为一寸的竹管观测太阳 , 当太阳的大小正好可以遮挡住竹管之时 , 又得出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八万里 。 因为八尺等于八十寸 , 一寸等于一千里 , 八十个一千里就是八万里 。
这就是天地之间八万里的来历 , 所以在《晋书.天文志》中说“天地隆高相从 , 日去地恒八万里” 。 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 巡天遥看一千河 。 牛郎欲问瘟神事 , 一样悲欢逐逝波 。 当然八万里之数只是古人的一种认知而已 。
【为啥说“天地之间八万里”?八万之数是怎么得来的?答案来了】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