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帮的to B生意,命比药还苦( 二 )


为了提高经营利润率 , 药师帮持续优化整体成本 , 并以提高议价能力为手段来收缩采购价格 。 此外 , 为了扩大卖家群体并提高买家参与度 , 药师帮成了实实在在的医药界“拼多多” , 将药品价格打了下来 。
据长期在药师帮采购的药店负责人介绍 , 在2019年以前 , 同一款药品 , 在药师帮采购的价格要远远低于药品经销商处的采购价格 。 比如 , 某一款药品的常规进价基本上稳定在4元上下 , 从药师帮处却能以2元进购 。
因此 , 药师帮的低价模式显然侵占了上游供销商甚至是药企的利益 。
要知道 ,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以药控销是药企保证盈利的重要手段 。 以药控销是指上游药企严格控制终端数量 , 并与终端签订销售协议 , 以此保证自身盈利收回研发成本的同时 , 让一部分利益终端并提高其卖货的积极性 。
互联网+医药流通的药师帮们 , 解决药品流通价格不透明问题的同时 , 无形中也正在对药企的控销体系宣战 。
公开报道显示 , 2019年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吉林敖东等为代表的十余家药企先后向药师帮发出通知函 , 谴责其长期低价销售药企的产品 , 干扰药品原有的市场价格体系 , 并要求经销商暂停给药师帮平台电商供货 。
虽然其后药师帮发布声明 , 称自身不存在低价串货现象 。 并且为了缓和与药企的关系 , 药师帮开始向上服务 , 推出了厂牌首推业务 , 即通过市场分析以帮助药企更好地捕捉下游需求 , 同时 , 药师帮还提供数字化营销服务为药企推广产品 。
【药师帮的to B生意,命比药还苦】值得注意的是 , 过去的低价问题平复不久 , 药师帮又换了种方式试探药企底线 。
连续多年亏损的药师帮 , 在近几年开始加快了寻求盈利的步伐 , 方式之一就是提高对上游的议价地位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2020年、2021年及截至2022年上半年 , 药师帮向第三方卖家收取的佣金率分别为2.2%、2.8%、2.9%及3.1% 。
其与上游药企的友好合作能持续多久尚属未知 , 药师帮就又迎来了下游的挑战 。
还能坐稳第一多久?



流量为王的互联网逻辑下 , 资本下场、大厂入局、政策收紧 , 药师帮行业第一地位也并不牢靠 。
随着互联网+医疗外延逐渐拓展 , 细分赛道之间的边界正逐渐模糊 , 资本助力下 , 药师帮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 公开信息显示 , 红杉资本投资的百洋医药、腾讯投资的圆心科技与梅斯健康等都先后开始了资本化道路 , 若以前期烧钱换流量作为争夺市场的潜规则 , 那么药师帮的优势将越来越微弱 。
另一方面 , 自带流量的大厂也在加快入局 , 不同于药师帮B2B的业务模式 , 大厂甚至直接简化了药企到个人的B2C链条 。 阿里早已布局阿里健康将触角伸到互联网医疗上 , 腾讯布局未名企鹅并加大对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投资力度 , 京东则不断扩宽对互联网医疗的尝试 , 旗下诸如京东健康、药京采等业务持续更新等等 。
此外 , 互联网思维的侵入 , 让传统药企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 据公开报道信息 , 华润、九州通等医药巨头 , 正在加强对渠道的管理 , 以收拢供销商链条 , 将话语权更多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
值得注意的是 , 以上种种 , 对领先优势本就微弱的药师帮充满挑战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 , 2021年中国院外数字化医药流通服务市场中 , 前五大参与者占据市场份额合计为63.5% , 其中位居第一的药师帮占据市场份额为18.5% , 与行业第二的差距仅为4.4% 。
最后 , 当互联网延伸到医药流通领域 ,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诸多隐患 , 除了药师帮早前就被爆出违规销售违禁药品外 , 还有先药后方、误诊白诊、诊疗事故等一颗颗“暗雷”先后在行业引爆 。
因此 ,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政策也在持续收紧 。 就在上半年 , 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 , 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 即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不能同时经营自营业务 。
虽然药师帮下有对策 , 将平台业务与自营业务拆分到两个中公司中分开经营 。 但行业政策愈加完善是必然趋势 , 若相关规定愈加细化 , 届时 , 是放弃收入规模更大的自营业务 , 还是放弃毛利率更高的平台业务 , 将成为药师帮的一道必选题 。
前有药企联合抵制 , 后有互联网大厂围堵 , 头顶又有政策持续收紧 , 即便能顺利登陆港交所 , 药师帮恐怕也需要新的故事来支撑发展与股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