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男德班”来了?道德培训不该与性别挂钩

近日 , " 男德班 " 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早在 2015 年 , " 男德班 " 便已经首次面向社会开班 。当时 " 男德班 " 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人报名 , 最终报名者只有区区三位 。面对冷嘲热讽 , " 男德班 " 的初次尝试遭遇挫折 。7 年之后 , 这一项目再次重启 。据招募者介绍 , 希望此次通过 " 男德班 " 推动男性参与 , 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 , 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 , 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
【「来了」“男德班”来了?道德培训不该与性别挂钩】" 男德 " 这个词总是能够触及人们的神经 , 前两年 , 某地开设的 " 女德班 " 曾公然挑衅着公众的认知 。" 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 "" 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 "……" 女德班 " 诸如此类的观点 , 正可谓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做着伪道德的生意 。事实上 , 无论是 " 男德班 " 还是 " 女德班 " , 关键还是在于其所谓的 " 德 " 是否真正符合社会认知 。
如前所述 , 开设 " 男德班 " 的重点是关注男女平等 。它本身体现的应该是一种价值的回归、理念的扶正 。" 男主外 , 女主内 " , 长期以来 , 诸如此类的认知观让人们对男女双方的地位有一种潜在认识 。当男性过多地参与家务、育儿等工作时 , 这往往会被认为是与男性地位、职责错位的 。生物属性区分了男女 , 但是社会道德应当消弭掉人们主观认知上的偏见 。
事实上 , 社会道德是一个广泛的范畴 , 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但是遵循的道德应当具有普适性 。所谓的 " 男德 "" 女德 " 从性别的角度 , 为男性女性指定了行为规范与标准要求 , 但它却割裂了道德的完整性 , 也人为地扩大了两性之间的间隙 。
在 " 男德 "" 女德 " 的价值体系里 , 某些行为、理念会被认为是一种 " 道德标准 " 。男性与女性有着各自的一套 " 道德标准 " , 这或许并不利于消除性别上的隔阂 , 反倒让 " 德 " 失真了 。道德的学习 , 不是把一方放在制高点 , 这本身就是一种偏颇的理解 。" 男德班 " 其实更应当真正回归到家庭生活全过程的参与性、双方地位的平等性等方面 。否则 , 矫枉过正的 " 男德班 " 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刺眼的概念 。
当然 ,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且 " 男德班 " 希望所传递的男女平等等基本理念如何能够走出家庭的视野 , 走向社会?如何促进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可以说 , " 男德班 " 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 但这还远不是最完美的答案 。并且 , 如何保证道德不走样、观念不偏颇 , 同样也需要更多时间来考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