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吃素”,老虎吃肉,为何老虎的数量比熊猫多?( 二 )



大熊猫的数量为何比老虎少?
野生动物的数量往往受人的影响比较大 , 但是在这方面老虎与大熊猫基本是一致的 。 首先 , 根据《尚书》的记载 , 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 , 古人就会猎杀大熊猫将其皮毛献给当时的统治者了 , 之后在历朝历代 , 大熊猫要么被皇族圈养 , 要么被当成皮毛的来源 , 都遭到过人为的捕杀 , 尤其是到了近代 , 大熊猫成为了许多外国人觊觎的目标 , 欧洲许多国家以及美国等从19世纪60年代 , 陆续的进入我国捕杀大熊猫 , 使得大熊猫的数量逐渐的减少 。

而老虎也是如此 , 在古代 , 老虎被称为“大虫” , 一旦有人打死老虎 , 就是英雄一般的存在 , 到了近代 , 随着人虎冲突的加剧 , 老虎更是遭到了大面积的捕杀 , 这使得堂堂的“森林之王”竟然沦为了濒危的保护动物 , 所以 , 在受人类的负面影响这方面 , 老虎和大熊猫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 真正造成它们数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狭食性、分布以及繁殖力 。
首先是狭食性 。 我们先抛开生态位的因素不谈 , 单纯地谈一下食性 , 一种动物如果食物的选择足够的多 , 那么它是最有可能区域性的优势种的 , 举两个例子 , 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 它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一些食草动物 , 斑鬣狗是机会主义者 , 它们不仅仅能自己捕猎 , 还会抢夺猎物 , 遇到腐肉也不放过 , 所以它们的数量比“非洲一哥”狮子都要多 。

而老虎虽然是纯正的食肉动物 , 但是它几乎是可以捕猎生境中所有的中大型动物 , 甚至包括了熊 , 这使得老虎的食物是相对充足的 。
大熊猫虽然可以吃植物性食物也可以吃肉 , 但是圆滚滚的它们捕猎能力已经很差了 , 而且植物性食物还只有竹子 , 这就是狭食性 。 首先 , 竹子是一种粗纤维、低热量的食物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在世界上真正以竹子为食的哺乳动物其实很少 , 尤其是大型动物 。

其次 , 竹子有一个弊端 , 那就是一旦开花就会死亡 , 而且一个区域内的竹子往往同时开花 , 比如上世纪的80年代 , 四川山林中成片的箭竹同时开花死亡 , 直接导致了200头大熊猫因饥饿而死 。
因此 , 狭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熊猫的数量 , 而老虎的多种猎物选择性一定程度的让它们很少因为食物短缺而死 , 这是二者数量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

其次是分布 。 老虎的数量比大熊猫多 ,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布导致的 ,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动物 , 而且它们仅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的部分地区 , 早已经习惯了以竹子为生的它们几乎断绝了自己的迁徙之路 , 毕竟想要迁徙 , 迁徙的路上必然要有食物支撑 , 不然就得饿死 。

而老虎就不同 , 它同样起源于我国 , 但是它们从原本的中南部地区开始向四周迁徙 , 最终形成了多达9个不同的亚种 , 而且栖息地也从我国扩散到了东南亚、印度、西伯利亚等地 , 老虎的开枝散叶让它们的家族逐渐的壮大 , 每一个亚种在它们的生境中都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 , 这样它们的数量就逐渐的增加了 。

老虎的分布图
最后就是繁殖力了 。 物种的繁殖力越强 , 数量就越多 , 这一点可以参考老鼠和野猪 , 而大熊猫和老虎的繁殖力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 首先 , 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 , 时间仅持续2-3天 , 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 只要大熊猫没有成功交配 , 就得再等一年 , 而老虎虽然也有固定的发情期 , 但是它们的发情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 , 比如东北虎的发情期从每年的11月会持续到次年的2月份左右 , 这使得老虎成功繁殖的几率要比大熊猫大很多 。

其次 , 大熊猫的妊娠期通常在83-200天之间 , 而老虎的妊娠期通常在90-112天 , 平均要比大熊猫的妊娠期更短 , 更短的妊娠期就意味着更快的繁殖效率 。
第三 , 大熊猫一胎通常只有一只幼崽 , 而且即便有两只幼崽 , 大熊猫低热量的饮食也只能养活一只 , 而老虎一胎平均能生下3只幼崽 , 虽然老虎幼崽的成活率也只有一半左右 , 但是后代的成活数量明显的要比大熊猫多了 。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
总结
虽然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生 , 但它本质上还是食肉动物 , 生态位比老虎要低 , 但低不了太多 , 再加上它们的狭食性、分布局限性、繁殖力都弱于老虎 , 所以反而在数量上要比老虎少很多 。
而且在同样的保育下 , 老虎的野生种群恢复也比大熊猫要更快一些 , 毕竟它们的分布广 , 基数大 , 繁殖能力也有优势 , 所以尽管大熊猫降级成为了易危物种 , 它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太乐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