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因为光具备粒子的性质 , 所以光不单单能够承担多普勒效应中的光 , 更能承担多普勒效应中的物体 。
在知道以上两个概念后 , 我们便需要引入第三个概念——光电效应 。 光电效应是赫兹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现象 , 并由爱因斯坦进行了原理解释 。
所谓的光电效应 , 即组成光的微观粒子(光量子)在撞击到电磁波中的电子后 , 会将电子直接撞出去(可视为微观粒子所蕴含能量的传递) , 被撞出去的电子会形成以一定电子数量组成的电子流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电 , 就是正向移动的电子流 。 只是我们用的电所蕴含的电子数量非常多 , 其数量越多或者是电子移动速度越快 , 其表现出来的电压就越大 。
当然 , 光量子撞出去的电子只有寥寥几颗电子 , 所以这个电量是很小的 , 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地步 。
当一束激光打入一个具备极高温度的物体上时 , 这个物体周围的高温空气中的电子就会被撞出去 , 于是原本施加在电子上的能量就施加在这个光子上了 。 而光具备波的特性 , 因此这些光子又会产生光波 。
不同的光波频段 , 会在光谱上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并非我们视觉上的颜色 , 而是红移和蓝移) 。 因此通过观察这个这些光量子表现出的颜色 , 科学家能推断出它以多快的频率震动 , 从而算出它所拥有的能量以及温度 。
温度蕴含能量正是因为温度越高 , 蕴含的能量就越高 , 因此在人类的发展上 , 越能提供更多能量的装置其温度也就越高 。
从早期的煤炭发电厂所表现的几千度高温 , 再到核电站反应堆表现的上百万摄氏度 , 再到我国目前还在研究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所拥有的上亿度高温 。
即使这上亿度的温度只能维持数秒 , 它传递出来的能量也是非常高的 , 和传统的核聚变以及煤炭发电厂不是一个量级 。
可见一旦可控核聚变装置被研究出来 , 人类所能利用的能量会比现在高数百倍甚至是数万倍 。
【科学家到底用的什么方式,去测量上亿度的高温?】因此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上 , 我们能看到我们总是在追求更高的温度 , 这使得不少人半开玩笑得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如何更快更好的烧开水 , 因为人类主要的发电方式就是用各种高温装置来烧开水 。
推荐阅读
- 青州|1881年,英国人笔下的青州古城、市场、满城
- 如果你在担心“遗传”,这篇一定要看看
- 日本国歌只有28个字,翻译成汉字后,才发现他们的野心挺大的
- 夏日萤火|江小绿《夏日萤火》:我不喜欢夏天,直到在那个夏天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