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国际压力,神舟十六号国产化率再创新高,下一代飞船突破更大( 二 )



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神舟七号在轨历史画面)
自力更生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交会对接装置的自主研制 , 过去很多人以为这是我们引进俄罗斯技术研制而成 , 事实上早在二十四年前我们就已经配套研制了APAS对接机构及其试验台原理样机 , 比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对接装置的时间点更早 , 而后者倒是很多成品设备是直接向俄罗斯采购 。 当年我们不是没有引进的想法 , 但不论是引进技术还是引进产品 , 在当时人口多底子薄的环境下 , 经费都是不够的 。

对接装置及其试验机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供应链的全球化分布是很多大国都难以避免的情况 , 比如大洋彼岸的主战机型F-35联合攻击机就被查出使用了多款我国研制的产品 , 最终在强令之下才不得已换成美国造产品 。
六年前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接受采访时曾提到 , 我国运载火箭的国产化率是99%至100% , 意思是完全可控 , 但他也同时指出 , 卫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 要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航天产业整体达到100%国产化率 。
“六年前”是什么概念?那是比华为公司遭遇制裁还要早得多的时间 , 这就是长远战略视野下的战略布局 。

神舟飞船热真空测试
目前十三五已经结束 , 卫星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可以举例抽样说明 , 北斗导航卫星从原子钟到核心元器件 , 均实现100%国产化 , 天宫空间站更是实现了三个国产化 , 即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 , 部组件全部国产化 , 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

北斗导航卫星热真空测试

天和核心舱
关于空间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 , 就是大型七自由度空间机械臂“天和机械臂” , 我们的一位空间站系统副总师九年前去参加一个国际空间站应用发展的研讨会 , 会上NASA人员对机械臂后续应用做了一个报告 , 报告做完后我们的人就过去与他们打招呼 , 介绍了我们天宫空间站也想做机械臂的事情 , 结果NASA人员听完后转身就坐下 , 不发一言没有任何表情:



天和机械臂
当你弱小的时候 , 对手可以与你合作 , 以彰显他们的开放与包容 , 当你强大的时候 , 对手就必然要对你处处设限 , 以维持延续他们的领先地位 。
多年前正值载人航天工程由二步走空间实验室阶段向三步走空间站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 , 部分元器件进口渠道就已经开始逐渐收窄 。
为此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就开始了追求更高比例国产化率的进程 , 为此我们组织专人专班研究国产化替代方案 , 大量选用经过在轨验证的宇航级产品 , 最终实现了既定国产化目标 , 比如以神舟十二号为代表的这批飞船就已经有很高的国产化率 。

神舟十二号在轨画面
这批飞船与前几批飞船就外观上而言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 , 就是返回舱涂层由深色转变为亮度很高的银白色 , 这是因为应用了自主研制的低发射低吸收的隔热涂层 , 可以确保飞船在轨半年期间的舱内温度平衡 , 此种材料还应用在了奔向火星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的进入舱上 。

神舟飞船返回舱在轨隔热涂层之变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实现国产化替代?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责任人张柏楠总师的话很说明问题 , 他说 , 跟以前神舟飞船从体会来讲 , 确实咱们国家制造的能力是有大幅度提高 , 从图纸下厂到最后制造 , 非常快而且非常精准 , 就能够一次完成 , 这技术水平应该都是国际先进或者国际领先的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主要是因为我们打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链路 , 再有一点就是我们是大国 , 而且是世界产业人口最多的大国 , 综合多种效应在一起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发展条件: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
我国航天现在基本已经达到了“只要给任务什么都可以做”的层次 , 比如已经实现的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巡、月球背面登陆与巡视、月球采样返回、大型载人空间站等 , 还有接下来的小行星采样返回、小行星防御、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国际月面科研站、木星环绕与天王星到达等任务 。
【无视国际压力,神舟十六号国产化率再创新高,下一代飞船突破更大】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歼-20战机总师杨伟曾说 , 歼10飞机的问世 , 探索出了一条使我国战斗机发展能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光明大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