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建成百吨级大型载人空间站“天宫”所规划的12次任务已经全部发射完毕 , 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两批乘组也已经顺利完成在轨轮换任务 , 这意味着天宫空间站即将告别“在轨建造阶段”并迎来“应用与发展阶段” , 也就是俗称的“运营阶段” 。
在轨完成建造任务后的天宫三舱
空间站载人天地往返任务是按照滚动备份原则设计 , 神舟十五号自离开地面那一刻开始 , 作为运营阶段首发载人飞船的神舟十六号就进入到了“值班状态” , 在此状态下 , 船箭组合体可保证在8.5天时间内实施发射任务 。 与此同时 , 神舟十七号与神舟十八号的总装测试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
前一艘飞船发射后 , 位于垂直总装厂房另一侧的火箭就需要移动至主工位 。
天宫空间站作为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连续有人驻留 , 按照每批乘组半年驻留期计算 , 每年将至少有两艘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 同时考虑到滚动备份任务 , 以及未来任务安排 , 每年将至少有4到5艘神舟飞船的批产需求 , 这也意味着飞船需要按照批次生产任务固化技术状态 , 同时各批次之间的飞船状态允许有较大幅度的技术迭代与改进 。
神舟飞船批量化生产
据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披露 , 从神舟十六号开始就是一个新批次的载人飞船 , 我们主要的一个进步就是在元器件国产化率方面得到了一个更大幅度的提升 。
神舟十六号的国产化率再上一层楼
在看到可喜进展的同时 , 还有一层言外之意 , 那就是此前生产的神舟飞船含有进口元器件 ,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神舟飞船的研制年代较为久远 。 神舟一号首飞于二十三年前 , 其研制工作更是始于三十年前 , 飞船起步阶段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工程总体这是情理之中 , 只有先把载人航天的舞台搭起来才能唱好后面的大戏 。
神舟一号
载人航天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 即便后来国产供应链逐渐强壮起来 , 对于神舟载人飞船的国产化替代也不是可以操之过急的事 , 而是需要聚焦航天员安全这一核心需求逐步替换 ,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
自力更生这件事我们从未松懈 。 神舟载人飞船设计伊始就以当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舱构型起步 , 不必讳言的是 , 该型飞船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的确得到了域外力量的助推 , 但自始至终我们都牢牢掌握着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
逃逸飞行器实际飞行测试?
用于载人飞船发射的CZ-2F载人火箭及其逃逸飞行器、神舟飞船返回舱气动结构及其防热结构、推进舱动力系统、电源系统、通信系统 , 乃至轨道舱独创留轨功能等主要平台均为自主研制 。
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研制测试画面
即便遇到必须引进的重要组件也是两条腿走路 , 即进口与自主研制同步进行 , 比如神舟七号首次航天员出舱任务用到的两套舱外航天服 , 一套是俄制海鹰舱外航天服 , 另一套则是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双备份 , 然而在出舱环境中两套舱外航天服是同时接受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