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语境中 , 元宇宙热度较高点已有所下滑 。
行业热络之时 , Meta带头冲锋 , 一众巨头纷纷跟上 , 各类玩家则打着元宇宙旗号开设数藏平台 , 颇有“万物皆可元宇宙”之势 。 而当下 , 元宇宙遇挫的Meta , 股价已然跌至冰点 , 巨头脚步趋缓 , 数藏市场亦已冷却 。
随着元宇宙潮水退去 , All in元宇宙的Meta也深陷困局 , 以至于Meta员工在社区论坛集体炮轰扎克伯格 , 称其对元宇宙的痴迷 , 将“杀死”公司——从“追随”到“离弃” , 元宇宙在过去两年间似乎划出了一道微笑曲线 。
不过 , 泡沫的褪去 , 并不能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 当下 , 无论是泛互联网领域 , 还是政务机构 , 进军元宇宙的步调非但没有放缓 ,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为此 , 光子星球采访了即构科技创始人林友尧 , 从技术玩家的角度出发 , 透视元宇宙概念背后的场景 , 了解其真正的价值 。
【元宇宙的价值,不在“元宇宙”】成立于2015年的即构科技 , 是RTC音视频领域的技术老兵 。 2019年 , 即构观察到AI的落地趋势 , 开始探索音视频领域的AI落地场景 , 在图像美化、音频降噪、图像增强等方面展开研究 。
而当元宇宙概念爆发之际 , 即构敏锐的发现 , 其虚拟化多元内容与元宇宙不谋而合 , 于是将过去的引擎技术能力具象为“元宇宙智能互动引擎” , 可助力客户业务与元宇宙赛道实现无缝接入 。
尽管在外界看来 , 市面上的元宇宙应用同3D游戏高度相似 , 但即构科技创始人林友尧告诉光子星球 , 元宇宙引擎的搭建 , 其实在流程上面 , 同游戏引擎、甚至是建筑行业的工程化工具有着很大的差异 。
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游戏行业 , 都有着严谨的工业化流程 , 员工间分工明确 , 内容输出层面亦有着一套标准规范 。 但元宇宙行业既有社交、游戏属性 , 亦有设计建筑、文化属性 , 即构作为技术厂商还要随时满足甲方多样化的需求 , 所以生产模式需要慢慢摸索才能成熟 , 整体市场亦处探索阶段 。
以政务类客户为例 , 其往往并不满足于在元宇宙世界复刻现实场景 , 而是希望通过元宇宙的加持来“升华”场景 , 服务于真正“有用”的诉求 。 以工厂为例 , 除了工厂、生产线的构建外 , 亦有着类似“警报系统的数据可视化”等辅助工业流程的具体要求 。
面对各行各业甚至不同公司的个性化需求 , 即构科技在技术探索的同时 , 亦秉持着开放的思路 , 借由合作伙伴的能力来共同建设和创作 。
另一方面 , 音视频实时互动作为热门赛道 , 不免遭到大厂们的觊觎 。 对此 , 林友尧坦言 , 大厂具备资源优势 , 也无需担负成本压力 , 甚至不计亏损 , 不惜以低价策略来“扰乱”市场 , 所以短期来看 , 大厂下场势必会对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 但林友尧同时也谈到 , 入局的大厂或多或少透着一股“完成布局任务”的意味 , 并没有像即构这样的创业玩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韧性 。
即构科技除技术投入外 , 亦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属性 。 “我们愿意呆在这个行业 , 也愿意去深挖技术 , 迎合新的潮流 , 满足客户的产品迭代 , 这是一种持续性的陪伴 。 所以长期来看 , 客户和即构合作 , 对其商业发展的持续性更有保障 。 ”林友尧表示 。
此外 , 作为一位技术“老兵” , 林友尧始终带着理性思维 , 审视着元宇宙这一新兴概念 。
在他看来 , 无论当下元宇宙概念“炒作”多么火热 , 终究无法超越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 , 因此即构的打法仍然保持相对谨慎 , 更多将其视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机会和技术应用场景 , 而未单拎出来形成一条业务线 。
或许正因如此 , 尽管当下元宇宙在互联网语境中的热度相较“元年”有所下滑 , 但即构并没有过多的紧张感 , 对其亦有着积极的预期 。 正如林友尧所说:“把‘元宇宙’三个字拿掉 , 看它的本质是什么 , 能解决什么问题 , 这才是最关键的 。 ”以具体行业为例 , 他认为潜藏在“元宇宙”概念之下的 , 其实是政企类客户对业务流的虚拟化需求 。 在元宇宙概念爆发之前 , 某地工商部门希望即构开发一个面向企业 , 可与群众互动、方便群众办事的微信小程序 。 “除了常规的表单填写外 , 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需求 , 希望有一个类似视频客服的虚拟人功能 , 能指导用户填写工单 , 更沉浸更方便群众线上办事——这一想法想法理念 , 与如今的“政务元宇宙”别无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