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次受骗的经历教育孩子:善良之前,要先学会保护自己( 二 )


一位妈妈对我说 , 上小学的儿子小鑫总是被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欺负——有好东西总是被对方占有 。
对方惯用的伎俩是这样的:
要么装可怜——“你这个东西我没有 , 你能给我玩一玩吗?我好想玩一下 。 ”
要么威胁——“如果你不给的话 , 就别和我玩了 。 ”
有一次小鑫终于委屈地向妈妈诉苦 。

妈妈表扬了孩子对父母诉说自己的委屈 。
妈妈问:你不愿意 , 为什么还要给呢?
孩子说:刚开始是因为大人从来都让自己分享 , 慢慢地觉得拒绝对方会伤害对方;后来是担心自己失去这个朋友 。
妈妈告诉孩子:
“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 但是对别人善良 , 不能以损害自己为代价 。
首先要自己懂得保护自己 , 敢于拒绝别人伤害自己的要求;
其次 , 朋友双方要互相尊重 , 如果对方一味索取而不懂得尊重你 , 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 ”
家长跟孩子明确“对别人善良是建立在不伤害自己的基础上”和“尊重自己的人才值得被当做朋友”的观念 , 孩子才会有意识、有底气去保护自己 。

  • 对异常行为要有意识地警惕
骗子们骗人都会露出马脚 , 保持警惕 , 识别异常 , 其实并不难发现 。
比如这一次黑车司机其实露出很多马脚:比如车身是私家车却有出租车的“空车”牌;计时器和普通明显不一样 , 且跳得太快;常规出租车才2.5元一公里 , 它高得离谱;司机对“专车”的解释有些离谱;过程中说不能提供发票;最后总价也对不上......
如果我们多一些警惕心 , 发现单价太高 , 可以马上下车;
或者追问一句:“专车归政府哪个部门管呢 , 为什么设置这么高的价格?”
哪怕付钱看到总价不合理时还有机会追问一句:“这个价格好像不对 , 表是不是有问题?”......
任何一句质疑或者问一下当地的朋友 , 都会让他穿帮 。
  • 我们自己要谨记 , 更有必要告诉孩子的重要
面善不一定就是好人 , 嘴上说自己是好人也不一定是好人 。
一定要有防人之心 。
家长可以总结一些骗子的特点或行骗现象 , 让孩子了解一些行骗具体的现象 。
【以一次受骗的经历教育孩子:善良之前,要先学会保护自己】当一些现象让你感到异常时 , 要思考一下 , 对方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 而不是当成理所当然 。
对于孩子而言 , 父母不在 , 不相信和接触陌生人 , 也不要给请求的陌生人提供帮助 。
有任何异常情况尽早跟父母、老师报告 , 甚至求助警察 。

家长有意教育 , 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注意 。
结语:很多时候 , 我们不忍心告诉孩子社会丑恶的一面 , 担心孩子害怕 , 希望孩子心中只有美好 。
但是 , 其实这只是你无法忍受社会的丑恶 , 或者希望把孩子保护在虚拟的美好之中 。
想一想 , 比起让现实的丑恶教训孩子 , 你是否愿意自己提前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当我们放弃“让孩子眼中只有美好”的想法 , 与共同经历的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这件事时 , 孩子没有害怕 , 反而向我们报告了他发现的细节 , 加深了对事情的理解 , 显然也提高了警惕性 。
父母告诉孩子真实的善与恶 , 孩子的善才不会被利用 , 恶才不会肆无忌惮地猖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