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有情人,为何一个含冤而死一个成杀人犯?1991年安徽复仇案( 二 )


爱情虽不曾遗忘这个角落 , 但是 , 在这个角落里 , 爱情仍被压抑着、扭曲着、室息着……
虽然迈入九十年代 , 但在这里 , 青年人的婚姻 , 却仍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千百年来的古训 。 在这里 , 青年男女的约会 , 被看成是伤风败俗 , 而“换亲” , 变相的买卖婚姻——索要彩礼 , 却被当成乡风民俗 ,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芳娟姑娘知道 , 尽管她与正保有情有义 , 这亲事 , 没有家里人的同意是办不成的 。 这四乡八邻的青年的婚事 , 她都看在眼里 , 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捏在爷娘的手里?爷去世了 , 自然是娘拿主意 。 不知娘是咋想的?有一件事 , 给她带来一线希望——
有一次 , 芳娟家的架子车坏了 , 芳娟娘请张正保来帮忙修理 , 正保自然满口答应 。 如今他全套家具也能打了 , 修架子车自然不在话下 , 况且这是给芳娟家干活 , 手下越发显得麻利 。 在一旁看他修车的芳娟娘 , 不知怎的忽冒出一句话:“正保 , 我看你有这个手艺 , 赶明个提亲 , 说不定还要提个不干农活的呢!”
言者无心 , 听者有意 。 娘的这句话 , 芳娟琢磨了好半天 。 从话音里 , 娘分明还是看得起正保的 。 姑娘在心里默默祝愿:但愿娘喜欢他 , 果真娘喜欢 , 这事就有个八成了!
一天 , 瞅个没人的空子 , 芳娟对正保说:“我知道你心里有我 , 我心里也有你 。 这样总避着人不算事 , 你不会托个人来俺家提亲?”
正保自然满心欢喜 , 说:“只要你同意 , 明天我就托人去!”
谁料到 , 三天以后 , 中人来回话:王家一口回绝了 , 这个亲事做不成!
正保一听此话 , 心中好不焦急 。 后来还是王芳娟对他说出其中的原委:“那天 , 中人来说亲 , 俺娘找了俺四叔跟俺哥 , 几个人商议了半天 。 俺娘的意思是嫌你家穷 , 俺四叔还想用俺替二哥换门子亲 , 总之 , 商量来商量去 , 他们不答应 。 ”
正保心里凉了半截 , 半晌没沉声 。 看着正保痴呆呆的样子 , 芳娟真心疼 。 连忙安慰他说:“正保哥 , 你不必着急 。 不论家里有什么意见 , 只要你心里有我 , 我永远不变心!”说着 , 从怀里掏出一条手帕 , 递给了正保 。 这是几天前芳娟特意从集上买的 , 那手帕上绣着一对戏水的鸳鸯 。

亲事没提成 , 他们的“秘密”却暴露了 。 王芳娟的娘开始注意女儿的行动 。 只要女儿一刻不在眼皮底下 , 她就家前园后地找 。
既然瞒不住了 , 女儿也开始做娘的工作 。
“娘 , 你就答应我吧!”女儿恳求母亲 。
“这事不能由你!”母亲坚信这是父母的权利 。
“正保有什么不好?”
“他家穷 , 赶明个给你说个好的 。 ”
“除了正保 , 我谁也不跟!”
“看谁能倔得过谁!”
“正保和芳娟谈上了!”这消息传到了黄岭 , 王芳娟的四叔发了虚;“这个丫头作死 , 给我打!”这位叔爷与芳娟家分开另过好多年了 , 但芳娟的父亲去世了 , 他自认为(别人也承认)在芳娟的婚事上 , 他应该是个权威!
权威发了话 , 芳娟遭了殃 。 从此 , 只要有人看见芳娟和正保在一起 , 哪怕是站在田头地边说句话 , 芳娟回家轻则挨骂 , 重则挨打 。 她到底挨了多少拳头皮带 , 谁也说不清 。 邻居们时常听到芳娟娘和她哥哥们的不堪入耳的高声斥骂 , 然后屋里“噼里啪啦”的一阵响 , 却从未听到芳娟哼一声 。 她是害羞啊!这么大的姑娘家时常挨打 , 况且是为了这件事情 , 出来进去的叫她如何见人?

一听说芳娟挨打 , 憨厚老实的张正保就忧心如楚 , 背着人掉眼泪 。 两人一见面 , 正保总要问:“你又挨了打?”这时芳娟反倒安慰他:“我不怕!他们打得着我的皮肉 , 打不着我的心!打死我 , 我也不会变心的 , 你就放心吧!”从此 , 他们那极少的、短暂的约会里充满了唏嘘和眼泪 。
芳娟娘一看 , 斥骂和皮带并没能使女儿回心转意 , 对女儿的看管就逐步升级了 。 为了不让她和正保见面 , 白天 , 她寸步不离地跟着她下地 , 晚上亲自押着女儿去黄岭她四叔家睡觉 。 一个姑娘怎能忍受这劳改犯式的生活?
1991年6月27日那天上午 , 母亲又把女儿骂了一顿 , 晚上 , 照例送她去黄岭 。 走着走着 , 芳娟抬眼一看 , 长保正在前面的路边站着 , 便紧走几步 , 把母亲甩在后面 。 来到正保跟前 , 她小声说:“我实在受不了了 , 今晚我就走 , ……你别问我上哪 , 想找我就去汽车站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