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年,不曾忘那位湘江边上的“奇男子”( 三 )


在一师 , 毛泽东的朋友圈是逐渐扩大的 。 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萧子升、萧子暲等热血青年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 。 他们常常聚会 , 一起探讨救国之路 。
在校期间 , 毛泽东和朋友还有过几次说走就走的游学 。 1917年暑期 , 毛泽东在《民报》上看到两个学生游历全国的报道 , 很羡慕 。 于是和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相约外出游学 。
他们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 , 里面装着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 。 两人一路上靠作诗写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主换钱糊口 。 历时一个多月 , 他们走了900多里路 , 游历了长沙、宁乡等5个县的不少乡镇 。
第二年春天 , 毛泽东又和蔡和森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 , 游历了半个多月 。 萧子暲后来写:“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罗曼蒂克 。 ”
1917年中秋节 , 毛泽东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16人 , 租用两只木船 , 环绕橘子洲游览了一圈 。 接着 , 席地坐在橘子洲头的草地里 , 漫谈“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问题” 。 聚会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也就有了1925年那首回忆“恰同学少年”的《沁园春·长沙》 。
从1915年到1917年 , 经过上百次的讨论 ,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决定成立一个组织 , 也就是以“革新学术 , 砥砺品行 , 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
1918年4月14日 , 新民学会成立会上 , 大家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 , 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 。 不久 , 萧子升去法国 , 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
这是一个严格的团体 , 自有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 。 ”
【129年,不曾忘那位湘江边上的“奇男子”】这也是一个“只谈大事”的团体 。 有一次 , 毛泽东造访一个新民学会的朋友 。 谈话中间 , 朋友叫进一个仆人 , 讨论了一会儿买肉的价格问题 。 毛泽东对此不满 , 从此结束了同这个富家子弟的友谊 。
1918年6月 , 25岁的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了 。 毕业前夕 , 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对于宇宙 , 对于人生 , 对于国家 , 对于教育 , 作何主张 , 均茫乎未定……抑且太觉糊涂 。 以糊涂为因 , 必得糊涂之果 , 为此而惧 。 ”
两个多月后 , 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 毛泽东和20多名青年一同坐火车抵达北京 , 一脚踏入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新天地 。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