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改造大脑」1年读书120本,我都经历了什么( 二 )


那么 , 普通人多学习 , 多读书 , 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在“经历”中不断发酵 , 最后知识沉淀在大脑里 , 形成你的“智慧”与“格局” 。
我们常说 , 在读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诚然 , 在读书的过程中 , 会阅览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
就好比我们的心灵 , 被久逢的甘露浇灌过一样 。
所以 , 这位脑科学家有一个很神奇的结论···
阅读书籍就像与太宰治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 共进了无数次晚餐一样 。
一个人想要变得优秀 , 就要去向更优秀的人靠近 , 是一个道理 。

“思考的契机”是独立思考的关键
【「用阅读改造大脑」1年读书120本,我都经历了什么】读书的目的 , 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 , 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 , 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 。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硕士 , 范亚飞老师认为 , “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 , 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
有一次爱因斯坦被主记者采访问到:“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他的回答是:“我从不记忆本子上能找到的东西 ,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
入门级阅读者注重“识别”与“记忆”;老司机则比较注重“批判”、“分析”、“解决问题” 。

无论你是初拿起书本的少年 , 还是爱好阅读的成年人 。
想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 需要在特定的冲击力下找到“思考的契机” 。
作者在童年时期读过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 。
在书中故事里 , 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 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冲击 。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妹 , 他们打算收养一个男孩 。
目的是帮助家里分担农活儿 , 不料 , 孤儿院阴差阳错地送来了一位女孩 。
当时 , 兄妹俩并没有因为是女孩而对她不好 。
他们一致认为:“不要考虑这个孩子能为我们做什么 , 想一想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吧”!

这句话 , 竟给了作者非常大的触动 。
当时在幼年时期 , 并没有大人们告诉过他 ,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想法 。
他在书中找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 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
直到成年 , 他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脑科学家 , 也会常常会拿起这本《绿山墙的安妮》来读 。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 似乎找到了独立思考的源泉 。
尝试着对自己当下的环境、价值观提出质疑 。
甚至还会常常通过媒体 , 表达自己对日本社会的批判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 阅读最好能带着问题去读 。
这样 , 比漫无目的地读书有着天壤之别 。
结束语
查理芒格说:“我见过的聪明人 , 没有一个不读书的 , 一个都没有” 。
其实 , 我们每个人都是聪明人 。
但再聪明的头脑也需要知识的滋养 。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就去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 。
这种学习不是纸上谈兵 , 需要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 并付出100分的努力 。
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 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的原型 。
我就是通过阅读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 希望你也可以 。
—END—
作者简介:初老少女渐入暮春之年 , 愿摘星可得 , 余生所愿皆可得 。 左手带娃 , 右手写诗 ,笔耕不辍 , 道尽人世间离合枯荣 。

推荐阅读